《溧陽時報》11月11日刊登《市婦聯旗下有一批“社會媽媽”》一文,閱之感人而欣慰。媽媽,是世間最富情感的詞,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呼喚,是咿呀學語的孩子最早學會的詞,而我市的這群“社會媽媽”們更是讓人由衷地升起一種敬意,她們無私的“母愛”溫暖著孩子的心靈,照亮了孩子們的求學、成長之路,雖然沒有血緣關系,雖然曾經不相識,因為被叫一聲“媽媽”,從此心中就有了剪不掉的牽掛。
陽光下,母愛的暖流在靜靜流淌。文章中說道,從1996年至今我市已有千余名孤貧兒童和留守兒童享受到了“社會媽媽”的資助與關愛,累計捐資金額近200萬元。其實,在筆者看來,捐多少錢并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十幾年來,她們秉持著當初的錚錚誓言,堅守著挑起的社會責任,用至親至純的的母愛讓孩子們心靈上有了依靠,精神上得到慰籍,生活和學習上受到鼓勵,人生有了新的可能。
如果說最美媽媽吳菊萍徒手接女童震撼了全中國,那么,我們的“社會媽媽”又何嘗不是用涓涓細流的愛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呢!姜紅化小愛為大愛,幫助更多和女兒一樣不幸的孩子;丁桂榮一諾千金,不因自身家庭的困境影響結對的孩子;汪青青授魚更授漁,認養的孩子如今也成了別人的“社會媽媽”……很多人說這是一個愛已荒蕪的年代,是一個周圍的人與我無關的世界,是一個道德缺失的時代,負面案例比比皆是,許多人不敢或不愿隨意獻上愛心。但是,通過社會媽媽們的義舉,我們更加清晰看到這個社會依然充滿了希望。她們用善的力量向我們詮釋:愛和善沒有走遠,愛可以傳遞,善可以傳遞,我們的社會道德遠沒有我們想得那么糟糕和不堪。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段話,是一位受助女童寫給她的“社會媽媽”的,至今印象深刻:“我始終無法忘記您那微笑,陽光般溫暖;我始終無法忘記那年那月的那一刻,雨露般甘甜;我真想立即長大,能夠像您一樣來關心需要關心與愛護的人們?!?/p>
真誠的愛,至善至美;持久的愛,水滴石穿;無言的愛,潤物無聲。就從今天開始,行動起來,和她們一起努力,讓我們的城市閃耀出更多愛的光芒。(石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5幫扶道德模范關乎價值導向
- 2013-11-25道德模范之美 美在心靈
- 2013-11-25讓“微”道德點亮心燈
- 2013-11-25“記者節”想到記者的人格道德形象
- 2013-11-25傳播道德 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