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偉同志先進事跡系列報道之二 “我是大山的兒子”
陳其偉的去世讓受過他幫助的連文永難以接受,他以為是誤傳,還給陳其偉發去短信,希望能得到回復。(陳起拓 攝)
□本報記者 葉舒雯
“不管多累多困,只要一看到群眾期盼的目光,一看到群眾會心的微笑,我就會振作起來,繼續走下去。”
——摘自陳其偉工作筆記
泉港黃田村蔡田自然村苗圃基地的負責人連文永,如今還會時常拿起手機,不自覺地撥打老書記陳其偉的電話;
村民陳振春的小賣部,就設在黃田村村部大樓外,如今的他,也時常會站在小賣部門口,望著陳其偉生前夜夜挑燈的值班室,回想老書記忙碌的身影。
不管是村民,還是進駐黃田的企業家,在陳其偉離開后的日子里,都不約而同地用各自的方式懷念他。在他們的心中,老書記總有一種無可言說的魅力,讓村里人心甘情愿地追隨他的腳步,走向發展致富的道路。
在黃田村蔡田自然村,陳其偉生前引進的養魚場辦得有聲有色。(陳起拓 攝)
既讓百姓富,也讓生態美
黃田村素有“有山無石、有樹無林、有溪無沙”的說法,村民們一度對“窮山溝”的發展不抱希望。但陳其偉不認這個理,上任后的他,帶領村兩委訪遍村里的每個角落,聽取家家戶戶的意見,很快提出了“有山無石好種草、有樹無林好種果、有溪無沙好發電”的發展思路——長期被認為制約村莊發展的不利因素,反而成了發展的巨大優勢。
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改變,要屬近年來黃田村苗圃基地的誕生。連文永告訴記者:“2008年剛剛進駐黃田村時,我從事的是珍禽養殖。后來老書記發現,珍禽養殖已經影響到水庫的水質,而苗圃基地不會污染環境,市場前景也比較好,就建議我改成苗圃基地。”于是,沒有向村里要一分補助,連文永自己動手改造養殖基地,引進櫻花、紫薇、羅漢杉等新樹種,開始搞起苗木種植。“老書記說什么,我們都很會配合。”
多年來,在陳其偉的帶領下,村民們種起了油菜花、茶樹、龍眼、橄欖、油柿、余甘等經濟作物,山頂種草養羊放牛、山腰種水果、山下種糧食、房旁養家禽,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20元漲到1.1萬元,許多人笑著說:“如今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了。”正是由于陳其偉對青山綠水的堅守,不僅讓黃田村贏得山外難以比擬的生態環境,也為村里帶來了一次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吳輝濱的陽光養魚場位于黃田村蔡田自然村的深山里,剛進駐黃田村時,尚有一小段通往養魚場的路沒有通,
百噸年產量都得靠人工挑,銷售很不方便。”陳其偉得知后,很快幫忙修好了路。為了表達謝意,吳輝濱拿出1萬元想要酬謝村里,卻被老書記拒絕了。“老書記說,你們以后發展,還有許多事要花錢。你們發展好,就是為村里辦實事。”現如今,養魚場的西伯利亞鱘魚、日本鱉等水產遠銷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甚至不少人慕名到村里采購,今年預計產值將突破500萬元,不僅可增加數十萬元村財,還解決了30多個村民的就業問題。
在企業家們的眼中,陳其偉就是這樣一個好書記:他有著主動服務的情懷,更有解決問題的智慧。“以后你們再來,這里就是漫山遍野的紫薇。只可惜,老書記是看不到了。”在連文永的手機發件箱里,始終躺著發給老書記的一條短信:“我不相信您已經離開我們了。”
村里大小事,事事為群眾
隨機采訪的人,幾乎都能講出與陳其偉的故事,大到村里發展,小到村民家里的瑣事,村民們都愿意和這位老支書掏心窩子,而每一次做群眾工作,陳其偉也總是得到村民們最大限度的支持。
陳其偉出殯的那一天,一位姓林的老人特地從莆田仙游縣東平村趕來,盡管身體不好,但他硬是堅持送完全程。原來,老林的女婿小賴是黃田村人,過去,小賴沒有工作,與老丈人不和,有時還會打老婆。老林向陳其偉求助,陳其偉或搭上摩托或步行近10公里山路,幾次前去扮演“調解員”角色,勸解小賴說:“一個大男人,應該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出門打拼,贏得尊嚴。”并給他指點謀生的出路。如今,老林一家和睦,女婿有了工作,還蓋上新房,老林說,多虧了陳其偉這位“恩人”!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幫村民辦低保,上級困難補助金不夠發,他就自己掏腰包把錢墊上;為了給村里修建公路,他毅然賣掉了他心愛的大型拖拉機,帶頭捐資投勞;有一回,雷擊導致養殖戶曾松貴的黑山羊基地停電,他接到電話,當晚就帶著電工冒雨上山,維修電路。在陳其偉的遺物中,一大摞黃田村貧困戶的資料尤其醒目,他用鋼筆細細標注著每戶村民的年收入、致貧原因,并逐一寫上“脫貧措施”:引導中草藥加工、補助資金購買羊苗、補助擴大養蜂500箱,等等。
無怪乎村民們會說:“其偉雖只是一個村支部書記,但在我們心中,他是真正的男子漢,只要是他認準的事,我們都跟著干!”無怪乎村委會主任陳偉聰,26歲時出于對老書記的仰慕,報名參加村里選舉,跟著老書記一干就是13年。
“這個村就是一個大家庭,大家都把他當家長了。”也正是出于對老書記的信賴,但凡村里建設需要征遷用地,村民們總是給予最大的配合與支持。2009年,黃田村決定修通仙游、洛江的山路,總投資1500多萬元,然而,資金缺口多達1100萬元,且還有6萬多平方米的征地征樹任務。這項很多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陳其偉沒有放棄,白天,他帶領村民義務投工投勞修路,晚上入戶做群眾工作,3個月時間里,政府沒有花一分錢,無償完成6萬多平方米征遷和征樹工作,長5.6公里寬6米的路基工程也如期完工。
對家多遺憾,硬漢吐心聲
“真正沉下去,不走過場,才能聽到群眾的心聲。”陳其偉常這樣說,然而,他牽掛著村莊的發展、村民的生活,卻鮮有將精力傾注給自己的家庭。
女兒陳小敏至今遺憾,去年與父親的一次出游,她終究沒有勇氣向這位平日寡言的父親提議,拍一張合影;大女兒陳小紅偶然聽到同學提起,父親其實很操心她的婚事,當即淚崩。26年,陳其偉為村里爭取到了各級資金支持3700多萬元,可人們在清理遺物時卻發現,他的存折里只有400元。
2002年6月,因忙于朝陽公路的修建,陳其偉沒能陪伴第一次出遠門的第一任妻子去廈門,沒有好好照料她,而就在這一次,妻子遭遇不幸。這讓陳其偉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年7月,在接受泉港區委報道組記者陳金來和鄭偉偉的采訪中,這位張口只聊工作的硬漢第一次向外人吐露心聲:“我是一個不稱職的兒子、丈夫和父親!”在痛苦中他甚至一度疑惑:“我所做的一切值不值得,群眾到底理解不理解?”
可正當身邊的人擔心陳其偉會消沉頹廢時,他卻再度以驚人的毅力,將傷痛深埋心底,繼續進工地、跑項目。在他《為了老區人民的歡笑》的演講稿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心路歷程的:“當我猶豫不決時,想到群眾企盼的目光,我更想到我是一名黨員,我不能繼續消沉,我的背后還有2000多黃田人民的支持,我還要帶著他們繼續前行,他們都在看著我。”
毋庸置疑,陳其偉當年的那一句疑問,在往后十多年來,早已通過村莊的巨變、村民的褒獎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而這位令人慨嘆其不幸遭遇與無私奉獻的老支書,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在一尺書桌前,勾勒著黃田村美麗鄉村的未來。
“我是大山的兒子,我愛沉重的大山,更愛至誠至純的老區人民。”這位來自最基層的村支書,用質樸的語言道出了自己大山的執著與忠誠。而這樣深沉的愛,也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里。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