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大潮中,城市面貌、生活方式日新月異,如何讓農民工、外來務工人員這些新市民盡快融入城市?在邵武市,新市民學校應運而生
東南網-福建日報12月6日訊(本網記者 吳柳滔)1日晚上,邵武市水北街道水東社區金山碧水小區里,南平市道德模范伍夏云正在新市民學校里講課。臺下是40名小區居民,以婦女和老人為主。當晚,伍夏云給居民們上了一場關于“做一個有道德的市民”的課,“學生”們聽得很認真,課堂氣氛很熱烈。課后,社區干部向聽課居民贈送了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
兩年前,新市民學校的設立基于一個樸素的目的——講文明。
水北街道黨工委書記黃睿介紹,金山碧水小區于2006年建成,當時此處位于邵武市區邊緣,生活成本較低,吸引了很多進城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前來購房定居。據粗略統計,小區1800戶居民,七成以上是這兩類“新市民”。
“2009年搬來的時候,我單元里24戶人有20戶是農民。經常在電梯里看到小孩的大小便,投訴過多少次都沒用。有些婦女嗓門特別大,早晨5點就在幾棟樓之間大聲喊話,邀著一起去上香或者買菜。”家住16號樓的社區主任張呂芳說。
據黃睿回憶,2009年到2011年期間,金山碧水小區衛生條件特別差,不文明現象非常多。大部分居民對“物業費”這個概念不理解,七成居民拒繳。
2011年5月,新市民學校以“講文明、樹新風”為目的成立了,小區開發商和物業公司免費提供會議室作為教室。講課的教師有街道和社區干部、中學老師等,每個月開課2期,每期20-50名居民前來聽課。
“我們很喜歡這個學校,”2009年從沿山鎮的農村搬來與女兒同住的黃秀茶老人說,“我其實是知道的,來到城里住,農村習慣要改掉。但是社區干部老是來叫我改,我覺得我一個人講不講文明有什么關系?你要就叫全部人都改。后來去上課發現,確實大家都在改,我們也都開始講文明了。”
2012年8月,水東社區黨總支書記蘇潔上任時發現,金山碧水小區的居民幾乎全部上過新市民學校,高空拋物、種菜、養雞、隨地小便、當街燒紙等現象已基本不見,鄰里關系十分和諧。60多歲的陳桂花說:“以前跟鄰居基本上沒走動的,現在我經常跟在新市民學校認識的老人家一起玩,也開始幫社區干部管點閑事了。我們那棟樓有幾家以前不繳物業費,是我把他們勸動的。”
黃睿說:“新市民學校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我們認為,融入城市生活不只有講文明、講衛生的要求,于是我們給新市民學校賦予了更多使命和功能。”
蘇潔介紹說,現在,教師隊伍擴大了,有附近五中、職專的老師,有安監部門、文明辦、環保部門和街道的干部。教育內容增加了法律知識、交通法規、道德規范、職業操守、勞動技能等。教育形式也不再限于一對多的講課,而是通過歌舞晚會、集體游戲、親子活動等形式來傳授知識、互相學習。
蘇潔說:“最初居民們是不肯來上課的,他們說工作一天下來很累,晚上要早早睡覺。后來不得不采取贈送生活用品等手段吸引他們來。現在,新市民學校和教育內容本身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吸引力,只要在小區里貼出上課通知,課堂就會坐滿。”
目前,邵武當地正在總結經驗,計劃將水東社區新市民學校的做法推廣開來。
■記者手記
探索莫止步
有人認為,新市民的市民化進程應該順其自然,設立新市民學校是拔苗助長、急功近利,頗有作秀之嫌。但記者認為,當前的城市化建設進程如此之快,在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邁進的過程中,矛盾沖突在所難免。為此,應該培育參與這一進程的新市民的文明意識和主人翁意識,不僅為他們融入文明獻計出力,更要讓他們參與文明的創建。
新市民學校的探索初衷,即是如此。學校為學員設置了如下進程:第一階段,養成文明習慣,適應市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第二階段,通過開課,滿足他們在就業、養老、子女教育等方面更高層次的需求。第三階段,進行公民教育,如培養職業操守、法律意識等等。
新市民的歡迎程度,初步肯定了學校的探索。希望這樣的探索,能夠延續下去、擴展開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08-01-21泉州市不斷強化文明市民學校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