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探索志愿服務記錄制度,像銀行卡一樣將志愿服務時間、質量存起來
星級志愿者可享升學就業等優惠
將志愿服務時間像存款一樣儲存記錄起來,達到一定時限后可享受升學、就業、使用公共設施等激勵優惠。記者昨日獲悉,省委文明辦、省民政廳日前發布了《福建省志愿服務記錄辦法實施細則(試行)》,明確我省將分三個階段推進這一制度,并探索符合我省實際的志愿服務記錄模式。
服務優劣都將記錄在案
據了解,志愿服務的時間是志愿者實際提供志愿服務的時間,不包括往返交通時間。此外服務結束后,結合工作完成狀況和服務對象的滿意程度還要進行綜合評價。當然,如果志愿者在服務中被投訴并經核實的,也將記錄在案。
之后,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的信息,將以電子數據為主要記錄載體,統一登記在全國志愿者隊伍建設管理信息系統上。
2014年2月15日前,民政部門批準的依法成立的志愿者組織、公益慈善類組織,社會服務機構,學校,公共文化體育機構(公共圖書館、展覽館、博物館)等,凡符合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兩年以上、各類注冊志愿者人數達200人以上等一系列具體條件,可申報成為記錄機構。
達到服務時限可享優惠
省民政廳社工辦主任徐若蘭介紹,記錄志愿服務“有利于發揮公民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志愿服務由階段性為主向經常性轉變”。據了解,記錄范圍包含扶貧濟困、扶弱助殘、支教助學以及心理援助、搶險救災等領域。志愿服務的重點對象是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優撫人員、城鄉特困人員等。屆時,志愿服務記錄時間累計達100、300、600、1000及1500小時以上的,可依次申請評定為一到五星級志愿者。
“志愿者可以在自己積累的志愿服務時數內得到他人的無償服務。”下一步,省委文明辦、省民政廳將聯合有關部門,在志愿者升學、就業、使用社會公共設施、接受他人和組織提供的服務等方面推動制定相關公共政策和優惠措施。“就如銀行卡一樣”,徐若蘭提到,納入全國網絡后,年輕時在福州提供志愿服務,退休后即便到了外地,也一樣能享受優惠政策。
“我省將探索志愿服務記錄制度”這則消息很快引起眾多志愿者的討論:愛心變投資,是否會變味?針對這一爭議,記者采訪了多名讀者和公益團體的負責人。
愛心變投資是否會變味?
是激勵引導而非簡單回報
有著近3000人規模的眾人公益志愿者社團創辦人陳懷志表示,現行的鼓勵措施大多集中在精神領域,且有限的名額沒法惠及到更多志愿者。若采用激勵措施,這將賦予每個志愿者平等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付出獲得社會的認同。
而對于“愛心變投資”的擔憂,他說,“它是激勵而非你做了好事就給你多少錢的簡單回報。”他表示,通過“助人”達到“自助”,這將對志愿者的善意進行呵護。
建立信息平臺避免“被服務”
對于這個話題,絕大多數志愿者都表示“無需回報”,部分人士還表達了他們的擔憂。市民劉小姐的看法頗具代表性。“實際上如今的服務信息并不對等,有些志愿者只好盯著熟知的幾所敬老院和福利院”。她擔憂,如果上述措施一推廣,奔著
優惠目的去的志愿者一扎堆,老人院的老人們恐怕又要面臨“被服務”的尷尬。她建議,不妨配套設立一個公共的信息平臺,權威發布“何時何地需要什么樣的志愿者”。
將探索“福建模式”的記錄
針對爭論的焦點,徐若蘭表示,提供升學、就業等優惠措施,正是對志愿服務價值的肯定。“以往只盡義務不享服務,如今是又盡義務又享服務”,將對社會起到激勵引導作用。
據了解,明年3月份,我省將敲定首批志愿服務記錄機構,并適時舉辦相關培訓,規范記錄程序。
“目前我省在文明辦原系統內的注冊志愿者達到200多萬人。”徐若蘭介紹,而我省提供“職業化助人”服務的持證社工僅3500多人,需要大量志愿者輔助。
“以社工引領志愿者,規范志愿服務。”徐若蘭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探索符合我省實際的志愿服務記錄模式。(東南快報 記者 劉云鵬)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16海滄:心理志愿者在成長
- 2013-12-16用青春和擔當譜寫志愿者之歌
- 2013-12-16關愛志愿者 讓志愿服務常態化
- 2013-12-16志愿者在“助人”“樂人”中收獲不平凡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