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在即,又該是各行各業作總結的時候了。無論是網絡上人們上傳和分享的各類總結樣本,還是人們所習見的身邊的不少總結實例,“在××領導的帶領下,本部門今年取得了某某成績”這樣的話語,幾乎隨處可見。把成績與“領導”掛鉤,甚至言必稱“領導”,其中的意蘊值得玩味。
言必稱“領導”,儼然已成為總結里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很多單位,員工草擬總結時,是否稱了領導和領導機關、領導和領導機關的名字是否羅列得全、排名順序是否妥當等,竟然成為領導評判員工是否“講政治”的一條準繩,也成為領導評判員工業務能力和水平的一條標準。他們在修改、審定總結時,也常常在這一點上大費周章。如何讓成績與領導掛鉤,儼然成為總結當中不可言說的一門藝術。
成績擺在那里,“領導”卻可能千變萬化,成為一樁樁奇事。一些行業可能涉及多頭管理,“婆婆”很多,也可能需要送給其他部門參考。這樣同一份總結,分別報、送給不同的單位時,就會變化出不同的“在××領導下”來。一個單位的成績,竟然成了很多單位共同的成績。
其實,一個單位的成績,主要是群眾創造的。近來讀到熊向暉回憶毛澤東的書,談到毛澤東在刪除外國友人稱贊“中國人民在毛澤東主席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這些話語時有一段解釋:為什么一定要說毛澤東啊,沒有毛澤東,中國人民就取不得成就了?這是唯心史觀,不是唯物史觀。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當熊向暉說“唯物史觀并不否定杰出的領導人的作用”時,毛澤東說:這是半截子唯物史觀。領導人和人民不能分開,也不能等量齊觀。領導人不應站在人民之上,不應站在人民之外,必須站在人民之中,是人民的一部分。必須突出決定因素,突出人民,不要突出個人。
這些話語,在今天依然具有教育意義。如果由此來看種種總結中的“在××領導下”,事實或許存在,但過分強調領導的作用,無視群眾辛勞和人民創造,或是將領導與人民并稱,將領導強調到如此重要的地步,就很值得思量。
作為單位領導,包括領導機關,面對稱在自己領導下所取得的成績,切不可飄飄然,更不可坦然受之。此時采取什么態度,恰恰反映出對自己與群眾分量的一種權衡,也是對自己利益觀、政績觀的一種考驗。
作為基層部門,如果是將總結送給業務并不緊密的其他部門參考,言必稱“領導”的這種客套,其實就大可不必。對于報給領導或上級機關的總結,也未必一定要稱“領導”,對領導的服從隱含在對政策精神的貫徹落實當中,更飽含在部門的成績里。別把群眾辛勞和汗水換來的成果異化為領導個人的政績,更別把總結中的“領導”演化成一種形式主義。(俞夫)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態系統”
- 2013-12-30志愿服務彰顯社會道德力量
- 2013-12-30貼心幫扶道德模范讓好人有好報
- 2013-12-30道德之樹 不應掩蓋事實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