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到1962年,毛澤東沒做過一件新衣服,一件睡衣穿20年補了70多次,一雙皮鞋穿了幾十年,襪子都露腳趾頭;吃飯時,掉在飯桌上的一粒飯、一根菜,他都要撿起來吃掉;三年困難時期,他7個月不吃一口肉;即使過了困難時期,最好的伙食改善也不過是一碗紅燒肉。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中紀委網站 12月22日)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毛澤東是農民的兒子,深知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的道理。因此,他把“勤儉節約、反對浪費”作為“修身”之道;把“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做“齊家”的訓言;把“厲行節約、勤儉建國”作為“治國”的基本方針。他節儉精神,是今天我們黨員干部的一面鏡子。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艱苦奮斗是共產黨人的政治品質。《黨章》中強調:必須“清正廉潔,勤政為民,以身作則,艱苦樸素”。這就要求每一位共產黨員都要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享樂主義、奢侈之風必然為黨性所不容,為黨所唾棄。
回顧我們黨的歷史,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始終是貫穿于黨的發展進程中的一條紅線,是共產黨人黨性的重要標志。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三年困難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勵精圖治的歷史。
但值得警惕的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黨員干部已經遠離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滋生出大手大腳,奢侈浪費的思想,講排場、比闊氣、奢華鋪張。公款接待超規格,公款旅游經常搞,公車私用無顧忌,餐桌上吃一半,扔一半,這已經成為行政機關的一大毒瘤,疏遠了黨和政府與老百姓的距離,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雖然中央三令五申強調要厲行節約、艱苦奮斗,但一些地方把它當成耳邊風,沒有很好地貫徹落實。
無數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提出要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無儉不立,家無儉不旺,黨無儉必敗,國無儉必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既是黨員干部個人的修身養性所必須,也與黨、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浪費是一種腐敗,奢侈更是一種罪惡。對于共產黨人來說,都應學學毛澤東的節儉精神,不斷增強勤儉意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經受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永葆共產黨人政治上的堅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性,更好擔負起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吳銘)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態系統”
- 2013-12-30志愿服務彰顯社會道德力量
- 2013-12-30貼心幫扶道德模范讓好人有好報
- 2013-12-30道德之樹 不應掩蓋事實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