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越來越發(fā)現(xiàn),圣誕節(jié)已經(jīng)沒有了大呼小叫、瘋狂熱捧,就連最喜歡炒作的商家也變得平和安靜很多。這當然不是圣誕節(jié)不受歡迎了,從我的住所附近的教堂里可以看出,圣誕夜的少男少女以及看熱鬧的人,也大有人在。只不過人們更在用一種平和、自然、家常化的淡定心態(tài)看待圣誕節(jié),參與圣誕文化,而讓它成為了精神生活中的一個自然構(gòu)成而已。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隨著中國國際化步伐的加快,我們對待外來文化以及舶來品,越來越增加了文化自信力、文化開闊胸懷,文化包容性。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曾經(jīng)的過去,在思維還相對封閉,觀念還不夠多元,眼界還不夠廣闊的的年代,諸多西方文化以及價值觀,曾讓我們感到新奇和好玩,覺得洋人的玩意,就是不一般。反映在圣誕節(jié)上,各種圣誕活動搞得熱火朝天,很多商家都喜歡制造造型別致的圣誕老人等,極盡營造浪漫氣息,以致于孩子們在圣誕夜都非常狂歡,徹夜不歸,于是有人驚呼:這樣下去,會不會讓民族文化受到冷落,讓春節(jié)等民俗受到遺忘?現(xiàn)在想想,那種狂歡和熱鬧,僅僅是對舶來文化的一種“淺表性狂熱”而已。
而今,隨著時間的前進,隨著國家軟實力的不斷增強,隨著民族自信力的不斷提升,這種狂熱終于得到了降溫,終于回歸了平靜,西方舶來品逐漸和民族習慣、中國文化,以及本土風俗,建立了無形的對接和雜糅,西方文化不知不覺增加很多東方氣質(zhì)和東方神韻,比如圣誕節(jié)不一定非要去教堂,關系好的朋友聚一聚喝個小酒,不也是一個浪漫的機會嗎?就算是對下班回家的家人、孩子說一生“圣誕快樂”,熱情擁抱,讓親情更為飽滿,也是一種浪漫。
國家的開放,不僅體現(xiàn)在公共政策的開放,更體現(xiàn)在文化開放、觀念開放及價值多元,所以,對于圣誕節(jié)等西方文化和價值,胸懷寬廣的國人從來不拒絕,而會敞開胸懷,為我所用。美國專欄作家邦焦爾尼女士7年前就發(fā)現(xiàn),她購買的39件圣誕禮物中竟有25件“中國造”。她試圖抵制,但最后不得不在筆下承認:“我們的生活已與中國密切相關。”還有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的駐京記者把看春晚作為必修課,不少西方人已經(jīng)將春節(jié)和春晚當作必然的文化借鑒和發(fā)展需要,我們用平常的心態(tài)接納圣誕,讓它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平靜亮點,是開放心態(tài)的充分體現(xiàn),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拿來主義”的觀念所在。
突然想到了西方的諸多舶來品,柴油、火柴,鄉(xiāng)下用土名字“洋火”、“洋油”稱呼它們,這些稱呼早就不存在了,可由此帶來的習慣卻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借助這種中西交融、相互借鑒,讓民族文化發(fā)展具有更多世界性、先進性,這才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劉克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南藝教授被撞放棄索賠”樹道德標桿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態(tài)系統(tǒng)”
- 2013-12-30志愿服務彰顯社會道德力量
- 2013-12-30貼心幫扶道德模范讓好人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