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勝在智,大勝在德”。從文化軟實力發生作用的內外兩個維度來看,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都不可或缺——
當人與人友善相處、全社會風清氣正,個體的幸福指數便持續走高;當誠信缺失、沖突頻發,正常的生活生產都難以維系。對國內建設而言,舉國上下的道德狀況與整體素質,直接影響著民族凝聚力、發展驅動力的強弱。
當中國留學生異國他鄉勇救落水孩童,我們從圍觀者眼中看到了善意與欣賞;當走出國門的游客高聲喧嘩、信手涂鴉,世界投來的目光也隨之冰涼。對外交往中,每個公民的道德認知與行為自覺,直接影響著一種文明的被接受與被尊重程度。
我們歷來重視道德建設,并久久為功培養道德自覺。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漸凝練。“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揭示的“最大公約數”凝神聚力,鑄煉出堅不可摧的興國之魂。而幾乎每一個關鍵詞,都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相應的表述。
19世紀20年代,英國學者羅素寫下《東西方文明比較》,盛贊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撓的堅強毅力以及無與倫比的民族凝聚力”;一戰之后,梁啟超游歷歐洲,哲學家蒲陀羅言之諄諄:“你們中國,著實可愛可敬……我望中國人總不要失掉這份家當才好。”他們看到的,是中華民族世代流傳的美德基因。今天,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人”、“最美人物”……無數張平凡面孔集體講述著“愛”的故事,描畫出新時期的精神風貌,也帶動全民為構筑道德高地加瓦添磚。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魯迅曾對“中國的脊梁”給予毫不保留的贊美;“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澤東屢為仁人志士發出熱切謳歌。支撐這些高貴靈魂的,是因愛國而生的革命精神與獻身勇氣,是救亡圖存的共同夢想。今天,一個一脈相承的新夢想從中國大地起飛,帶著關乎國計民生的溫度,深植于每個中國人心里。中國夢,人民的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迅速凝聚起最廣大的力量,也和世界人民的夢想相通,贏得了來自國際的贊譽與尊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7-30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價值追求
- 2013-07-30拼搏展示著中國價值追求
- 2011-04-07論學習楊善洲:自覺實踐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
- 2010-10-20劉云山:文化凝結著全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