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1月7日訊(本網記者 )從“除夕高速不免費”到“馮氏春晚”,從“年過得沒意思”到“被逼生二胎”,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讓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成為被“吐槽”對象。隨著馬年春節長假的結束,拖著略顯疲憊的身軀回味這個春節,諸多傳統中的新變化讓人或新奇、或感慨、或興奮、或無奈。
A馮氏春晚
央視春晚被稱為過年期間全中國人民的年夜大餐,它的任何變化或者不變,都是民眾過年前后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自從馮小剛被宣布成為馬年春晚的總導演之日起,基于馮氏電影多年來帶給觀眾的驚喜,人們自然給予了馮氏春晚超過以往任何一屆的期望。
大年三十晚8點,馮氏春晚如約而至。雖然春晚節目單早已經在網絡上公布,但是這并沒有影響觀眾的熱情,也沒有影響春晚給觀眾帶來各種驚喜。小彩旗4小時不間斷旋轉、長腿“歐巴”李敏鎬亮相春晚等都引發觀眾熱議,“新人”張國立獨特的主持風格也獲得許多好評。
同時,馮氏春晚也毀譽參半。有人說,春晚有兩個,一個是電視上的,一個是社交媒體里的,并且后者的犀利和搞笑程度完全不輸前者。
“其實馬年春晚的電力是由小彩旗提供的。”“我覺得春晚這么辦就對了,只負責歌舞就好了,語言類節目留給微博。”
“一定要看春晚,要不然明天你看不懂微博。”
……
像這樣的一句話點評,引發大量網友的轉發和留言。就像網友所說,春晚本身已經變成了一個平臺,節目好不好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槽點”。看春晚要搭配微博、微信上的各種“神吐槽”才能精彩。贊譽也好,批評也罷,春晚烘托出了過年的氣氛,就算是一種成功。
【點評】看慣了馮導的喜劇電影,再看馮導的春晚,就有點夾生飯的感覺。也難怪,春晚不能只是插科打諢,要開場舞、大聯唱,要正能量、高大上,身上的“包袱”太多,直接導致了語言類節目里的“包袱”太少。春晚已經延續30多年,算是“新年俗”,調和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段的不同口味,也并非易事。不給馮導,也該給30多歲的春晚點個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07公交司機李永輝:十年春節在路上
- 2014-02-07記者采訪發現:春節期間公車私用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 2014-02-06敬老院、孤兒院里探春節:失團圓,溫暖在
- 2014-02-05“指尖上”的春節:依賴與排斥并行
- 2014-02-05戶外行走取代牌局酒桌 成春節消遣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