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共建,貴在堅持”,1990年2月,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題詞肯定三明精神文明建設的成績。30年文明創建,三明有很多首創經驗:“六聯六建”“門前三包”“道德評議”“市民文明業余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展覽館”等。
一個偏僻的山區小城何以成為“文明搖籃”?記者慕名而來,探尋三明30年文明創建背后的故事。
貴在堅持:“滿意在三明”已開展27年
走進三明廣場,鋼架上“滿意在三明”5個大字,幾經修繕,在冬日的陽光下,仍然靜靜地閃著光。“滿意在三明”“滿意在醫院”,市區隨處可見的這類標語,時刻規范著三明人的言行舉止。
“滿意在三明”活動自1987年3月拉開序幕,至今已堅持近27年。“滿意在三明”現已成為三明人的行為準則,“滿意在三明”活動成了三明文明創建的最亮麗品牌。
20世紀80年代初,三明市在全國“五講四美”活動大旗下,以治理“臟亂差”為突破口,推行“門前三包”整治環境衛生,開展“滿意在三明”提高服務質量,逐步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行路難、購物難、上廁難、住房難、娛樂難等實際問題,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滿意在三明”活動27年來在實踐中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其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也不斷延伸和拓展。
活動何以具有如此強的生命力?三明市委文明辦主任劉閩華指出,關鍵在于活動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使民生得到改善,使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廣大群眾真正感到滿意。
30年來,三明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抓手,同其他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經濟建設任務繁重時不動搖,在其他地方輕視精神文明時不動搖,在領導班子交替時不動搖,在受到稱贊或遭遇挫折時不動搖。三明市的歷屆領導認為,建文明城市、抓文明創建,人民滿意,就該堅持。
一代代三明人的付出,造就了這座文明城。三明市連續四屆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還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等稱號。2012年福建省創城工作測評,三明名列3個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城市第一名。
好在共建:黨政軍民學,共建文明城
2013年7月底,富興堡街道東霞社區開展樓院清潔行動,清理300多棵大樹上掛著的垃圾是個難題,清潔工人都說干不了。社區主任只好打電話給社區共建理事單位駐軍某部。部隊立馬派來8名官兵,一上午時間就清理完畢。
“有了共建單位,社區的事情好辦多了,盡管領導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有了‘共建’機制,這個接力棒沒落過。”東霞社區主任羅麗華說。
?
“精神文明建設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眾。”劉閩華介紹說,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走“黨政軍民學,共建文明城”的新路,是三明市獨具特色的又一成功經驗。
1986年,三元區富興堡就成立全國首家區域精神文明協調委員會,提出區域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方案,制定章程和制度,并將這些方案和制度付諸實踐。通過共建,鋪了1.3公里水泥路面,改了3個農貿市場、4個供煤點和1個公廁。
三明市委及時總結了富興堡街道共建的經驗,在市區全面推開了以“六聯六建”為主要內容的區域共建活動。所謂“六聯六建”,是指將思想工作、社會治安、公益事業、科學文化、環境建設、經濟工作等聯合起來做,將市區劃分成多個共建片區,以街道居委會為基礎,以主要企業和機關為骨干,帶動各單位共建聯創文明城市。各片區成立共建協調會(或理事會),正副會長由居委會和省、市文明單位的領導干部組成。
日前,記者來到列東街道圳尾社區。社區共建理事會市掛點領導是三明市市長杜源生,理事長是市林業局局長詹學齊。“圳尾社區主任可以直接向市長匯報情況,要求其協助解決社區群眾反映的問題。所有理事單位和社區居民都有參與社區建設的義務。”《三明日報》資深記者李順亮說,三明的社區主任很有“能量”。
重在建設:關鍵是提升人的素質
“第一次走進血站,很緊張,伸出右手,左手扶著椅子,腿都有些發軟。”林瑞班如此描述自己的“第一次”。從1995年5月,在《三明日報》上看到《無償獻血倡議書》,心怦怦跳地獻上第一回血之后,林瑞班就開始了定時無償獻血之路。
現在,他堅持每兩個星期獻血一次,已成為三明市的獻血大使、福建無償獻血冠軍。至今已累計無償獻血228200毫升,相當于45個成年人體內血量的總和。
1998年5月,他發起組建了全國首家無償獻血志愿者協會。如今,會員從最初的200多人,發展到了2000多人,獻血量超過1000毫升的會員已有1300多人,為無數病人注入了生命的甘泉。“在三明,只要是做文明的事,大家都很支持。”林瑞班把自己的號召力歸功于三明文明的土壤。
創建文明城市,不僅是城市面貌好了,關鍵是提升人的素質。三明堅持以德化人,德育工作潤物無聲。“身邊好人”評選、道德講堂、文明餐桌行動……文明,在一項項細致務實的文明創建活動中傳承。文明的土壤,孕育文明的人,三明好人全省最多就是明證。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曹陽飛宇背著父親上大學,感動全國人民;陳金剛學雷鋒小組30多年堅持為企業職工、社區居民義務補鞋、修理電器;市道德模范莊彩男是梅列區青山社區個體理發師,她多年堅持每月5日為社區老人義務理發。她說,關心他人,真的可以快樂自己。
文明,早已融入三明人的血液中。精神文明創建,貴在堅持、重在建設,只要找準了方向,一抓到底,必能積小勝為大勝。30年如一日的文明創建工作,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273萬三明人實現“三明夢”的新征程。(記者 龔亮 高建進)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