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鳳山鎮蘇區村是革命老區村,原址位于連江、羅源交界處海拔800多米的大山中,經濟落后。1997年,羅源縣為解決城區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決定對該村實行異地移民搬遷,建設蘇區水庫。17年過去,蘇區村村民的生活到底怎樣——
“搬遷后,村里變化可大了”
東南網2月25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包騫 通訊員 鄭秀杰 陳丹)
18日,記者來到位于104國道旁的羅源縣蘇區新村。只見一排排小洋樓拔地而起,新修的水泥村道潔凈平坦,文化活動中心、公園、停車場、健身場地等一應俱全,儼然是一個現代化的住宅小區。
在村部邊的后山公園,村民王德盛正在陪孫子嬉戲。“大爺,搬到新村后,生活還習慣么?”記者問。“村里變化可大了!生活好,環境美,幸福指數高。”王德盛笑著回答。
“上山氣喘,下山腿軟。”用村民編的這句順口溜形容以往交通閉塞的蘇區村,一點也不為過。
蘇區村原處海拔800多米的大山中,一條羊腸小道是村民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民挑著稻谷、蔬菜,徒步到縣城銷售,換來一些醬醋油鹽,來回就是一整天。山高路遠,醫療條件簡陋。“小病忍一忍,大病只能靠人抬下來。”王德盛說,村里曾發生兩起村民突發疾病,病死途中的事件。
蝸居深山的蘇區村村民不光是住房差、行路難、看病難、增收難,精神生活也很匱乏。由于地處偏僻,沒有一個戲班愿意到蘇區村演出,“三年沒聽鑼鼓響,十年不見戲上臺”。還有,孩子上學和年輕人找對象也是難題。當地曾流傳著“好女不嫁山頭面”的說法,山里女孩往下跑,山上小伙當“剩男”。這些問題,在蘇區村實行異地移民搬遷后,迎刃而解。
為確保山區農民“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羅源縣在實行異地移民搬遷過程中,把搬遷下山與小城鎮建設、整治村容村貌、示范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行統一規劃建設,并對蘇區村全村62戶村民給予補償款。此外,制定了系列優惠政策,比如,為全村每戶各安排一輛人力三輪車,引導村民載客增收。
“別小瞧這不起眼的三輪車,村里就有人靠它走上了致富路。”蘇區村村支書王庭福說,1999年,踩人力三輪車每月可賺1000多元,這對當時收入微薄的村民來說,是個大數目。村民王明先通過踩三輪車攢得“第一桶金”,后來,他開了一家石材公司,成為村里第一個企業家。
據王庭福介紹,搬出大山后,村民們有的經營石材業、運輸業,有的從事水產、水果零售業,有的種植太子參搞特色農業,還有人把蝦塘養殖發展到省外。村民們都住上了小洋樓,不少人有了私家車。
前些年,蘇區村還把村民閑置的低洼地進行集中管理,建成倉儲庫房并出租,不僅盤活了存量土地資源,還發揮了經濟效益。“每年約有35萬元租金,我們把一部分錢分給村民,剩下的用于救助困難老人和改善村容村貌。”王庭福掰著手指數,2011年,投資20多萬元建成村文化中心;2012年,投資75萬元改造多功能村部;還有,修村道、建排洪溝、啟動后山公園一期工程建設……
村民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很大提升。“今年重陽節,我們打算去浙江橫店旅游;明年,還計劃去金門看看。”68歲的村民張春國笑著說。據悉,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村老人協會多次組織老人前往北京等地旅游。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