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當有些城市還在“猶豫”甚至“見死不救”的時候,福州人用行動和智慧給出了果敢的回答:2月13日至21日,福州街頭發生5起扶起摔倒老人的事件。在記者的隨機調查中,面對“扶不扶”的問題,有七成市民回答“扶”;對福州風氣的感受,有八成人認為“很好”。
媒體:8天5起“扶起來”
據媒體報道,2月13日下午,薛依姆在醫院打完針,走到晉安區國貨東路連潘公交站附近時腿抽筋,躺在了地上。保安李師傅見狀扶起了依姆,很多人伸出援手,給依姆遞去紙巾等。
2月16日中午,在湖頭街西洪路口,一名依伯摔倒在地。4名年輕人幫忙扶起老人,其中一名銅盤中學的初一女生還買來水和點心,并為老人擦血。
2月17日中午,市民黃女士的父親在晉安河公園旁的人行道上昏倒,情況危急,出現失禁狀況。當她趕到現場時看到溫馨一幕:父親已被眾人扶起,有人在背后扶著,有人用姜湯喂父親……2月21日晚,一名騎電動車的老人在福新路口摔倒受傷,4名路過的市民將老人扶起并幫忙報警、撥打120……
2月21日傍晚,家住福清小北社區的林依姆在過清榮大道斑馬線時被一輛摩托車撞倒,路過的馮女士趕緊將她扶起,并和其他路人組成人墻,提醒過往車輛慢行通過。
分析:福州扶人“有智慧”
記者分析這幾起事件,發現了幾個特點:
一是多人參與。這幾起“扶老人”事件中,雖有領頭的救扶者,但都得到了眾人的幫助。
二是被救助的老人和家屬都懂得感激。在連潘公交站附近摔倒的薛依姆說“遇到好人心情好,自己能走回家”;黃女士通過報紙向當時在場的所有好心人表示感謝;福清林依姆的兒子張明旺通過報紙向好心人道謝。
三是微博及時發布。湖頭街西洪路口扶老人事件和福新路口扶老人事件,旁觀者和救助者都將消息發布在了微博上。
省委黨校研究社會文化的林怡教授說,福州人性格氣質平和、包容、樂善好施,但也內斂謹慎,如果單個人在場,可能不會直接去扶,但也不會漠然。她舉例說,前些日子她在白馬路準備上出租車時不小心崴了腳摔倒在地,“當時人行道上沒有什么行人,但有一名騎電動車的小伙子停下在路的另一邊一直看著我,直到出租車司機將我扶起。”她說,這樣她就很感激了。
林怡說,旁人的守候或幫忙其實就是一種支持和鼓舞,而被幫助的人和家屬的“感恩”就是一種能量,能夠鼓舞更多的熱心人。微博及時發布消息,是運用現代技術對“救扶”行為的監督和見證。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