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是在外闖蕩一年的游子歸家的時刻,伴隨著祖國的興盛發展,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春運”這個仿似記錄了我們一年辛苦與團聚的代名詞,自1954年誕生至今已經過去了60個年頭,在過去的這些年里,春運客流也由當年的日均客流73萬人次,變為了現在40天36億人次人口流動的全世界最大人口遷徙,然而走過春運60年,我們又收獲了什么呢?
提到春運,老一輩人總會感受頗多,在我們的記憶力還停駐著這樣的畫面,每一年的春運都會有大量的農民工兄弟,學生和返鄉探親的人背著笨重的行囊,排著長長的隊伍在火車站購買那一張承載著親情的火車票,而車站周圍則活躍著眾多的黃牛黨,熙熙攘攘的人群,擁擠的車廂里,蹬車廂、爬窗戶、托大腿、拽胳膊各種表現不一而足,人山人海的旅途即煩惱又煎熬。
60年過去了,往昔的畫面都成為了故去的回憶,在鐵路高速發展的今年,回眸望去,看到的是中國鐵路踏踏實實的每一步,看到的是中國鐵路的蓬勃發展。
時間軸里看“春運”巨變
5年前,我們還在抱怨車票難買,農民工兄弟們為了回家的愿景,徹夜排長隊等待購買火車票,但是因為黃牛的猖獗,運力的超負荷,更多的回家人臉上或有愁容,或有疲憊。
3年前,鐵路部門第一次提出了實名制購票,并迅速推行火車票網絡售票,在一片質疑聲中,我們卻是驚喜的發現,火車站再也沒有了長長的隊伍,黃牛黨也因為實名制購票的推行而得到了最有效的打擊。
去年,隨著“四縱四橫”高鐵線路的貫通,客運與貨運逐步的分離,春運回家路有了更多的選擇,城市時空距離的拉近,也讓我們與家人的心離得更近。
今年,春運里多了新成員,手機購票正式上線,同時伴隨著農民工專列、團體票預訂等一系列方便旅客回家的政策的施行,回家路也更通更暢了。借由科技發展的東風,在更公平的購票環境下,很少有人買不到回家的車票了,“曲線回家”也在逐步成為一種時尚。
“溫馨春運”溫暖了回家路
春運60年,火車由早期的綠皮車發展到了現代舒適的高鐵動車組,火車站更寬敞更明亮了,在我們的出行中,到處都充盈著貼心的設施與服務。
車站張燈結彩,洋溢著春節的氣氛;列車上有了豐富多彩的晚會節目;車站設有便民服務臺,同時還有勤勞的小紅帽志愿者,隨時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接送站服務;候車大廳里多了便民餐桌;檢票口有了武警官兵的守護;車站工作人員及列車上的乘務員臉上多了一抹真誠服務的微笑。在這個春天里,我們在回家的路途上,因為有鐵路人的細心而多了一份溫馨,回家路因為出行的溫馨而多了一份溫暖。
春運60年,記錄的是中國文化經濟的高速發展,記錄的是中國鐵路滄桑變遷,記錄的是我們長久不變的思鄉情;春運60年,有幾代人的努力,有幾代人的付出,也有幾代人對春運發展的見證;春運60年,我們收獲了更溫馨、更安全、更方便的回家路;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們還將繼續我們的春運故事,而那時的我們又會有怎樣的收獲呢?(宋曉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文明禮儀應成為過節居家必備
- 2014-02-27文明創建亦需項目化
- 2014-02-27文明創建貴在入耳入腦如心
- 2014-02-27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呵護
- 2014-02-27地鐵禁食令:自由誠可貴 文明價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