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努力踐行以民為本的行醫理念,用仁愛之心守護村民健康
2月27日一大早,廖正花帶著兒媳劉春梅前往馬跡自然村,為張老伯測血壓,送去氣管炎、高血壓藥品。“這些都是我們要定期體驗,經常聯系的對象,天氣一冷一熱老人病易發作。”廖正花對兒媳輕聲細語。
浦城縣忠信鎮坑尾村平均海拔700米,村民分散居住在方圓50多平方公里的7個自然村。廖正花是坑尾村土生土長的鄉村醫生,她挎著藥箱,拄著拐杖,挽著褲腿,走村入戶44年,只為救治每一個患病的村民。如今,她身體不如前了,考慮坑尾村村民居住分散,把在外打工的兒媳劉春梅叫回家,帶在身邊,一起走村入戶,手把手地教她行醫技能。
“當一名鄉村醫生和接生員,為鄉親們解除病痛。”這是廖正花從小立下的志向。她16歲、還在念書時,那年秋天的一個夜晚,她目睹村里一產婦難產死亡。當時村中沒有接生員和醫生。村民要看病,只能到20多公里外的公社衛生院。由此,廖正花在心中立下了當一名鄉村醫生的決心。廖正花的父親會懂些中草藥,每當廖正花遇上頭疼腦熱時,她父親就上山采草藥給她吃。廖正花對當醫生充滿興趣,總是纏著父親給她講藥名、藥理,她認認真真地做記錄。后來如愿當上了坑尾村的赤腳醫生,也是村里唯一的接生員。
在廖正花的記憶中,“打針不難學,要膽大心細。”這是恩師林冬琴對她的教誨。她行醫的第一位患者是本村的左富,他高燒至40度,廖正花用西藥加輸液的方法給他治療,還是沒法把高燒退下來,急得她連夜叫上鄰居打著手電到浦城海拔最高的營盤尖上采摘祖傳的退燒草藥,服下草藥,左富的燒才退了下來。
村支書劉善庭說,廖正花是鄉親們的“急診箱”,40多年來,不管是黃昏黎明,還是半夜三更,她都是隨叫隨到。一個冬天的凌晨,天還沒亮,天空飄著鵝毛大雪,就有人來叫廖正花看病,廖正花二話沒說,撐著雨傘,步行20多公里到馬跡自然村為病人看病,并幫山里的孩子們接種疫苗。那天她光在雪地里就走了12個小時,在回來的路上天就黑了,她一個人借著雪光在崎嶇的山路上走,路上結著冰,不知摔了多少個跟頭,只能將磨平底的破軍用鞋脫了,穿著襪子走,回到家已是晚上10點多鐘。
廖正花為人心善,看病常常只收藥費,不收診費,貧困的人還不收錢,有時上山為人看病,藥物比較多,她還出錢請人幫助挑藥箱。村里大娘季意娥回憶說,自己有一次五六天拉不出大便,是廖醫生用手把肥皂擠進她的肛門,才讓她拉出大便來,救了她的命。
在村衛生所的墻壁上,掛著“全國優秀鄉村醫生”、“浦城縣首屆道德模”牌匾。這是她44年行醫路上奉獻人生、助人為樂的精辟記錄。☉王樹瑜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