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
3月4日那天,陳禮東又一次來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麟山塔和烈士陵園修繕理事會找到賴榮灶會長,他要捐款。
這次,他捐了3000元,像前幾次一樣,陳禮東還是不愿留下名字,會長在捐款名單上,鄭重寫下“無名氏”。
負責捐款項目的鄧先生說,此前青云橋捐款,陳禮東分兩次捐了5300元,但只在300元那次留了自己的名字,“他并不是要留名,而是對公益事業重視,是一種很無私的表現”。
盡管每次捐完錢后,陳禮東全身上下連10元錢都湊不齊,但從他眼里,卻從沒有出現絲毫猶豫。
據了解,麟山塔和烈士陵園每一次修繕,陳禮東都踴躍捐款,三次捐出7100元。自2010年以來,他陸續捐獻孔廟、公廁、太平橋等公益事業共計14000多元。
陳禮東捐款的事,很快在雙洋鎮傳開。當地群眾也積極加入捐款的行列,正在修繕中的烈士陵園、青云橋已陸續收到30多萬元捐助。
住在敬老院里的“雷鋒”
陳禮東的“家”,在雙洋鎮敬老院,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間里只有簡單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擁擠的小陽臺上幾袋雜物非常顯眼。
不抽煙、不喝酒,陳禮東的生活十分簡單:除了撿拾廢品,就是讀書看報。雖說只有小學畢業,陳禮東卻練了一手好字,房間墻上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就是他自己寫的。“我自己以前是很苦的人”,陳禮東說,自己沒有家人,卻不覺得無依無靠,“這都是國家政府對我的照顧”。
有了一個“家”,陳禮東就希望能“做一點點好事”:沒有事情可以去街上跑一跑,撿一撿東西,錢用不完可以拿出去捐款,貢獻給社會。
認識陳禮東的人,被他傳遞的“正能量”感動。雙洋鎮副鎮長黃香妹說:“他本身是五保戶,得到社會和政府對他的關愛,沒想到他用自己的這種做法來回報社會。我們社會正在倡導這種正能量,他的善舉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07第51個“學雷鋒日” 泉州年代訪談:雷鋒在哪?
- 2014-03-06武夷山市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
- 2014-03-06學雷鋒活動常態化 南安華僑中學成立“雷鋒驛站”
- 2014-03-06惠安“學雷鋒 我為文明縣城創建做貢獻”志愿服務月
- 2014-03-06鯉城區東門實驗小學開展軍地共學雷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