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公共環境經不起“細看”。創衛、創模、創園成果沒有完全鞏固,“門前三包”存在脫節現象,城市“牛皮癬”尚未根治,特別是城鄉結合部、拆遷區域周邊衛生死角較多,背街小巷、住宅小區和城市公廁衛生難以保持常態。人行道、廣告牌、垃圾箱、公用電話、社區路燈、消防設施、無障礙設施等公共設施常有損壞和占用現象,沒能得到及時維護更新。小餐館、美容美發店等經營性公共場所衛生不符合要求。不少社區路面坑洼積水,樓道亂涂亂貼,電線亂牽亂掛,車輛停放無序,垃圾亂倒亂扔,環境衛生較差。
3. 公共秩序經不起“細評”。主要路口交通混亂問題依然比較嚴重。社區、小型餐館、主干道、公廁管理較為薄弱。主要商業街、背街小巷、集貿市場、專業市場占道經營、占街為市現象屢禁不止。一些建筑工地存在施工現場未設置圍欄、警示語,圍墻破損倒塌和占道施工等問題。出租車不打表、不給票據,乘車不排隊、不讓座現象屢見不鮮。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較低。
4.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經不起“細查”。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網絡不完善。校外活動場所、心理咨詢室、社區“綠色網吧”和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投入相對不足。校園周邊無證網吧、游戲機室、彩票投注點、小商店“三無食品”、未設置禁售煙酒標志等現象還比較嚴重。大部分網吧日常管理不到位,不落實上網登記制度,未懸掛文明辦網、上網提示語標志和“未成年人不得進入”警示牌,接納未成年人,未安裝過濾軟件,超時經營。
5. 創建文明城市滿意度經不起“細問”。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站以及便民利民志愿服務站點欠缺,公共場所文明引導志愿服務人員偏少。一些窗口單位服務人員態度不熱情、語言生硬,服務設施不齊全,投訴處理機制不健全。創建宣傳氛圍還不夠濃厚,文明警示提示語偏少,社區戶外公益廣告和宣傳標語數量不足。全市文化事業投入明顯不足,各區檔案館、群藝館(文化館)等文化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市民滿意度普遍不高,對創建知曉率、參與率不高。
以上問題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原因:
1. 市民素質不高是“軟肋”。表現在市民文明習慣的養成、規則意識和公共道德的培育等方面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反映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市民不遵守交通秩序、不維護公共秩序,尤其是機動車闖紅燈、行人翻護欄和亂丟果皮、紙屑、煙頭等不講衛生的現象相當突出,公共場所亂涂亂畫、亂貼亂擺的陋習普遍存在。這雖然是所有的城市在管理中面臨的共同問題,但也反映出部分市民文明素質還不能與城市發展相適應。
2. 城市功能欠缺是“硬傷”。城市功能還不盡完善,一些設施還達不到文明城市指標的剛性要求,存在著不健全、不配套等明顯的“硬傷”。如文化共享工程設施不足,圖書館、群藝館、檔案館等達不到A級標準,人均體育場地、部分街道文化場所面積不足,主干道和主要商業街的功能不全,公廁、停車場、集貿市場設施嚴重滯后,舊公廁的無障礙設施無法達到要求等。這不僅影響城市整體形象,客觀上也對環灣文明城市群建設造成負面影響。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增加投入,逐步改善硬件環境。
3. 社區建設滯后是“瓶頸”。我市社區建設起步較遲,很多社區還沒有完成轉型,部分社區居民的素質、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模式仍停留在農村階段,部分社區服務功能和管理制度還不完善,大部分社區都面臨電子監控系統、辦公、文體、消防設施欠缺不齊等方面的壓力,無法滿足測評要求。其中雖有社區自身責任范圍內的問題,但大部分是需要我們牽頭解決的問題。我們要按照屬地管理要求,加大人、財、物扶持力度,積極協同社區做好創建工作,推動社區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安全設施整治和改造。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