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反腐敗、轉作風力度加大,有的干部感嘆:現在禮不敢收了,宴請不敢去了,公車不敢私用了,官越來越不好當了。
部分官員之所以有如此感受,究其原因,是因為其過去長期以來身患“奢靡”之頑疾太嚴重了,一時還難以“根除”。古人云,“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干部能夠正確對待手中權力,嚴于律己,勤勤懇懇為黨和人民工作。但也有少數干部,在“仕途”中被權力、利欲等蒙蔽了雙眼,忘記了自己做官的初衷、人民的期盼及黨多年來的培養教育,以至于一天天沾染上了“不良習氣”,錯把“奢靡”當“官本”。看來,從上到下進行的黨員干部“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活動正當其時。
筆者以為,時下一些人感到“官不好當”并不見得就是壞事。這起碼說明這部分干部開始反省了,知錯了,看到了自身素質與百姓需要之間的差距。
那么,看到差距怎么辦?筆者認為,現在要緊的是積極轉變心態。
“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貫的宗旨。臧克家曾在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寫的一首抒情詩中寫道:“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我們的干部,如果時刻能抱著“給人民當牛馬”的為官態度,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何來 “官不好當”之嘆? 目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市委提出的“十個不準”,以及狠剎“四風”等,對干部來說不是“緊箍咒”,而是一種約束和保護。尤其是近期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讓官員的腳上“沾沾土”,接接地氣,真正從思想上與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在執政為民中感受人生的快樂。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來看,要想“官好當”首先就得當好官。這就要求干部在思想深處擺正自己的位置,淡化“官”念,強化公仆意識,切實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做人民公仆”不是一句空話,既為官,就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所以,當官,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希望干部能真正回歸到“公仆”本色上來。(常紅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文建明:用生命詮釋“好公仆”本色
- 2014-01-29再議誠信的回聲 文建明:用生命詮釋好公仆本色
- 2014-01-29文建明:用生命詮釋“好公仆”本色
- 2013-09-05謝水森:百姓的好公仆
- 2013-05-29別讓公仆意識迷失在辦事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