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3月19日《人民日報》)
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后,緊接著各種具體的“高壓禁令”又一個接一個陸續出臺,各項制度措施也更加細化到位。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對公務用餐作出了一系列更加規范的要求,用簡單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家常菜”將成為今后公務用餐的主打菜。“家常菜”能夠受到官方的青睞并登上大雅之堂,其中的味道值得細細品嚼。
眾所周知,家常菜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食材簡單易得;二是操作簡單易學,沒有復雜的程序,不需要高超廚藝;三是氛圍輕松,沒有壓力;四是既營養又可口,都是一些家庭式的、平常的、貼近自然的美味菜肴;五是無副作用,不會擔心患“三高”等疾病。而以往公務宴請的突出特點是“高大全”,用奢侈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其帶來的副作用更是遺害無窮。一是讓接待方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二是不知不覺損害了被接待者的健康不說,更是助長了講排場、比闊氣、愛面子等不良風氣,讓一些官員嚴重脫離了群眾,人民群眾對此反響強烈。
將“家常菜”嫁接到公務用餐之中,無疑可興利除弊,一舉多得。一是更加可口——“可口”二字極其重要,家常菜看似簡單,其實制作工藝奧妙無窮,凡具備一流口感的菜品,哪怕是一般蔬菜,也有其不同尋常的獨特工藝,正所謂“家常菜不平常”。公務用餐采用“家常菜”,“可口”的不僅是用餐者,而且最關鍵的是能夠贏得百姓的口碑;二是更加營養。除了用餐者不用擔心“三高”,影響自身健康之外,接待單位也不用擔心因費用超標、不好報賬等而犯錯誤甚至違紀違法。更為主要的是,用餐者還能抽出有更多精力和時間“接地氣”,從基層吸取營養;三是更加符合國情民情。一方面,我國有著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不足的基本國情,糧食供求長期處于緊張平衡狀態;另一方面受不良風氣影響,加之相關監管制度不健全,我國目前食品浪費現象廣泛存在,尤其是一些公務活動中“舌尖上的浪費”驚人。據成都一政協委員介紹,他親眼目睹過一邊是鋪張(一人吃飯,9人作陪,名煙名酒先上桌,隨后上的全是野味);一邊是貧困(屋子漏雨,一家四個孩子擠在草床上,餓了抓起紅苕,抹抹灰就吃)的情景。坦率地講,我國還有很多家庭處在貧困線以下,以人均年凈收入865元人民幣的“低收入人口”標準來統計,全國的貧困人口為9000萬人,占了農村總人口的10%。將865元人民幣分成12個月,每月72元,平均每天開支不足2.5元人民幣。而在廣東沿海城市,2.5元也不過是一杯涼茶的價錢。(文建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以公務用餐文明引領社會消費文明
- 2014-03-24公務活動交伙食費等要制度化
- 2014-02-28為公務員外出騎公務自行車叫好
- 2014-02-27公務人員要有直面瓜田李下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