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寶武
多年以前,我一直為那樣一個世界陶醉,接天的蓮葉,無邊的葦子,機智憨厚的男人,樸實溫情的女人,還有一個叫嘎子的孩子在胡同里、屋頂上、蘆葦蕩里大顯身手的身影。他們就在那個寧靜、闊遠而頗為神秘的水上天堂,也在我的書本里、夢囈里、憧憬中。于是,多年來,對白洋淀我一直心向往之。
從七里鄉碼頭棄車登船。密不透風的蘆葦蕩圍堵成了綠色的長墻,快艇如靈活的梭魚一般在長墻間輕快地飛躍,激起了兩道白嘩嘩的波浪歡呼雀躍著蹦向了后方。登岸換乘小船游水賞景。一行敞篷船輕輕地浮在平靜的水面上,游魚嬉戲,野鴨游弋,飛鳥在蔚藍的天際下盤旋。無數的水草牢牢地扎在清澈的深水里,隨手拽出一把才發覺那莖真是白嫩白嫩的。水面被蘆葦蕩子隔成了許多水域,河汊縱橫,放佛迷宮一般。但土生土長的鄉民靜坐船頭,不緊不慢氣定神閑。不一時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眼前又是別樣的風景。
登上大淀,只見矮檐胡同,曲徑通幽,籬笆墻、小浮橋,濕潤的泥土里,一畦畦的小蔥已長出了尺把高,黃瓜扯出了嫩綠的枝蔓,讓人立馬嗅到了親切的農家味。漫步在雙人尚且不能并行的胡同里,東折西轉不知所終難尋歸路,到處古老而別致。家家戶戶的門樓上無一例外地鑲著“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的匾額,卻各有不同。我想這大概正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最中肯有用的家訓。大門或敞開或虛掩,院子里的一切盡在眼前,這水天之中的世外桃源透明、敞亮,毫不掩飾。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白洋淀的人們靠的就是這片水洼。一個憨厚的鄉民蹲在大鐵船上挑揀著一大簍龍蝦,他的皮膚黝黑粗糙,卻透著一絲結實、健康的亮光。女人們埋頭做一種叫“禮拜鞋”的鞋子。男人們忙著破葦眉子編席子。碼頭上,剝得干干凈凈的葦子打捆浸在淺水里,丈余高的蘆葦椽子堆得小山一般。真如孫犁先生所說,誰也不知道白洋淀的葦子到底有多少。
一抹斜陽悄悄地潛入了水中,皎潔的明月當空高懸,轟鳴的馬達聲漸行漸遠了,喧囂的人群躲到淀子上點亮了萬家燈火。水面平靜極了,偶爾有幾葉扁舟慢悠悠地滑過,傳來清晰地嘩啦嘩啦的水聲。此刻,獨坐岸邊,靜聽鳥語蟲鳴、蛙叫蛾舞,享受清風拂面的夏夜清涼,自然別有一番滋味。
起個大早想看看白洋淀的晨曦,可還是有些晚了。經過一夜沉寂的水波又活了。作業的挖泥船、載客的快艇早已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馬達聲。初升的紅日溫柔地斜灑在星星點點的水面上,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波光鱗鱗。一種被鄉民叫作“wa子”(鸕鶿)的水鳥“嗖”的掠過水面,叼起小魚抖動著輕盈的雙翼。燕子親昵地躥到身前又挑逗地撲棱著翅膀遠去了。覓食的野鴨成群結對,雞鳴狗叫聲聲相聞。兩個七八歲的孩子坐在泊岸的船頭垂釣嬉鬧,鄉民們忙著建造獨特的客舍旅店,眼神里滿是高朋滿座的喜悅。可惜時月未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蓮葉的美景成了下一次的借口。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
- 2014-03-26鯉城區和諧家庭文化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