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昊
和縣烏江鎮是個普通小鎮。之所以聞名天下,被稱為千古名鎮,全源于霸王祠。霸王祠是二千多年前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地方。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豪杰,在這里筑廟祭祀。霸王祠古名項王亭,項羽廟等。始建何時,已無從考稽。初秋,為緬懷一個朝代的英豪,我來到和縣烏江鎮東南鳳凰山上的霸王祠。
眼前這座84年由和縣政府拔資重建的新祠。占地一百零七畝,是著名風景區,文物保護單位。在渾厚悠揚的霸王鐘聲前行,首先進入眼簾的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青石漢闕門樓。門樓上面鐫刻著張愛萍將軍的遒勁手書霸王祠。從鳳凰山四十九步臺階拾級而上,欞星門赫然在目,一對石獅炯炯有神,著名畫家韓美林所寫,“西楚霸王靈祠”六個鎏金大字灼灼耀眼。西側殿內為展覽館,陳列有項羽生平年表、楚漢相爭的軍事路線圖及依據歷史史實概述項羽興衰過程的版畫,以及有關項羽的文字、書刊,和出土的漢代器皿。東側殿為塑像館,置有項羽、虞姬、范增、龍且的塑像和有關震驚史冊的楚漢相爭的成語故事群塑。
一路東流入海的長江,可是從蕪湖到南京的江段,江水為南北向,烏江鎮位于江的西岸,而一江之隔的南京則位于江的東岸。所以,才有與項羽有關的專門地理方位的詞。如“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中“江東”二字。
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震驚史冊的楚漢相爭,劉邦在垓下戰敗項羽,項羽一行退至烏江邊,他身邊只剩二十六騎。但烏江亭長只預備了一只船給他渡江,他不能只身渡江去茍且偷生。只能以戰死沙場為生命劃上句號。他戰馬贈亭長,令二十六騎下馬步戰,殺死了幾百名漢兵之后,他身負重傷十幾處,以首級奉故人的氣概,古今罕見。一代英雄至此在江邊拔劍自刎,時年31歲。至此,兩千年前的楚漢相爭在烏江邊宣告結束。
踏入祠內,迎面便是享殿。在享殿門邊有兩副楹聯。一副楹聯是:拔山舉鼎竟氣殺范增豈天亡項,過市貪杯能封拜韓信而人附劉。另一副楹聯是烏江人著名的一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所寫:猶聽叱咤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云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已頭拋呂馬童。門前立著香爐和燭臺。香爐上篆刻著“拔山蓋世”四個大字。燭臺上掛滿了紅燭燃盡后留下條條紅淚,臺前香煙裊裊不散,寄托著后人對項羽這位天地男兒的景仰。
享殿里奉供著一尊2.6米高用黃楊木雕塑的仿青銅霸王尊像,塑像上方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咤風云”橫匾,東西山墻上鑲嵌有毛澤東等偉人以及作家、書法家的詩碑,還有原中國佛協主席趙樸初書所題寫的楹聯和烏江人清代貢士范琴波所作、現為中國書協副主席朱丹所抄寫的楹聯“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視秦皇,一時氣蓋人世間;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風悲垓下歌”;“司馬遷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真豪士靈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悲”。前一副對聯哀嘆項羽的悲壯和豪情,后一副對聯描述了一個末路英雄、一個落魄文人,橫跨一千年,文武竟相通。人神相憐,觀之傷感垂淚。這后一副楹聯很值得玩味。
我站在塑像前,抬頭仰視,這就是亞父范增哀嘆的“豎子不足與謀”的那剛愎自用的霸王?這就是李清照筆下“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那悲情英雄嗎?只見他手按劍柄,重瞳戟髯,雙目怒視,眉宇間透出一股豪霸之氣,威風凜凜,神武剽悍,令人肅然起敬。渾身散發著誰與爭鋒的氣勢。好像在說:“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祠內碑廊有百方詩碑,全為各代名人留下的詩篇,由國內名家所書,名匠勒石,但見碑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字體筆走龍蛇,洋洋灑灑,風格各異,蔚為大觀,令人贊嘆不已!碑廊中匯集了歷代名人的詩詞,其中有兩首詩耐人尋味。一褒一貶,針鋒相對。
一首詩是李清照所寫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夏日絕句》:“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全詩僅二十個字,卻筆力千鈞。她“不以成敗論英雄”,李清照認為項羽是位豪邁剛強、壯烈感人的英雄。寧為玉碎不作瓦全。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入侵,宋高宗趙構丟棄一部分國土,在追擊下不斷南逃,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隨人群逃難,從青州逃到了江寧府(今南京)。這首詩篇出自她的筆下。她是用詩的形式以古喻今,抒發悲憤評論。是對中國軟骨頭男人的一個莫大的嘲弄。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