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昊
和縣烏江鎮是個普通小鎮。之所以聞名天下,被稱為千古名鎮,全源于霸王祠。霸王祠是二千多年前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地方。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豪杰,在這里筑廟祭祀。霸王祠古名項王亭,項羽廟等。始建何時,已無從考稽。初秋,為緬懷一個朝代的英豪,我來到和縣烏江鎮東南鳳凰山上的霸王祠。
眼前這座84年由和縣政府拔資重建的新祠。占地一百零七畝,是著名風景區,文物保護單位。在渾厚悠揚的霸王鐘聲前行,首先進入眼簾的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青石漢闕門樓。門樓上面鐫刻著張愛萍將軍的遒勁手書霸王祠。從鳳凰山四十九步臺階拾級而上,欞星門赫然在目,一對石獅炯炯有神,著名畫家韓美林所寫,“西楚霸王靈祠”六個鎏金大字灼灼耀眼。西側殿內為展覽館,陳列有項羽生平年表、楚漢相爭的軍事路線圖及依據歷史史實概述項羽興衰過程的版畫,以及有關項羽的文字、書刊,和出土的漢代器皿。東側殿為塑像館,置有項羽、虞姬、范增、龍且的塑像和有關震驚史冊的楚漢相爭的成語故事群塑。
一路東流入海的長江,可是從蕪湖到南京的江段,江水為南北向,烏江鎮位于江的西岸,而一江之隔的南京則位于江的東岸。所以,才有與項羽有關的專門地理方位的詞。如“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中“江東”二字。
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震驚史冊的楚漢相爭,劉邦在垓下戰敗項羽,項羽一行退至烏江邊,他身邊只剩二十六騎。但烏江亭長只預備了一只船給他渡江,他不能只身渡江去茍且偷生。只能以戰死沙場為生命劃上句號。他戰馬贈亭長,令二十六騎下馬步戰,殺死了幾百名漢兵之后,他身負重傷十幾處,以首級奉故人的氣概,古今罕見。一代英雄至此在江邊拔劍自刎,時年31歲。至此,兩千年前的楚漢相爭在烏江邊宣告結束。
踏入祠內,迎面便是享殿。在享殿門邊有兩副楹聯。一副楹聯是:拔山舉鼎竟氣殺范增豈天亡項,過市貪杯能封拜韓信而人附劉。另一副楹聯是烏江人著名的一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所寫:猶聽叱咤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云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已頭拋呂馬童。門前立著香爐和燭臺。香爐上篆刻著“拔山蓋世”四個大字。燭臺上掛滿了紅燭燃盡后留下條條紅淚,臺前香煙裊裊不散,寄托著后人對項羽這位天地男兒的景仰。
享殿里奉供著一尊2.6米高用黃楊木雕塑的仿青銅霸王尊像,塑像上方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咤風云”橫匾,東西山墻上鑲嵌有毛澤東等偉人以及作家、書法家的詩碑,還有原中國佛協主席趙樸初書所題寫的楹聯和烏江人清代貢士范琴波所作、現為中國書協副主席朱丹所抄寫的楹聯“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視秦皇,一時氣蓋人世間;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風悲垓下歌”;“司馬遷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真豪士靈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悲”。前一副對聯哀嘆項羽的悲壯和豪情,后一副對聯描述了一個末路英雄、一個落魄文人,橫跨一千年,文武竟相通。人神相憐,觀之傷感垂淚。這后一副楹聯很值得玩味。
我站在塑像前,抬頭仰視,這就是亞父范增哀嘆的“豎子不足與謀”的那剛愎自用的霸王?這就是李清照筆下“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那悲情英雄嗎?只見他手按劍柄,重瞳戟髯,雙目怒視,眉宇間透出一股豪霸之氣,威風凜凜,神武剽悍,令人肅然起敬。渾身散發著誰與爭鋒的氣勢。好像在說:“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祠內碑廊有百方詩碑,全為各代名人留下的詩篇,由國內名家所書,名匠勒石,但見碑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字體筆走龍蛇,洋洋灑灑,風格各異,蔚為大觀,令人贊嘆不已!碑廊中匯集了歷代名人的詩詞,其中有兩首詩耐人尋味。一褒一貶,針鋒相對。
一首詩是李清照所寫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夏日絕句》:“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全詩僅二十個字,卻筆力千鈞。她“不以成敗論英雄”,李清照認為項羽是位豪邁剛強、壯烈感人的英雄。寧為玉碎不作瓦全。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入侵,宋高宗趙構丟棄一部分國土,在追擊下不斷南逃,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隨人群逃難,從青州逃到了江寧府(今南京)。這首詩篇出自她的筆下。她是用詩的形式以古喻今,抒發悲憤評論。是對中國軟骨頭男人的一個莫大的嘲弄。
另一首詩是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一個在軍事方面造詣頗深,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的晚唐天才詩人杜牧,有抱負,好言兵,但沒有用武之地的軍事理論家。839年(唐開成四年)杜牧從宣州團練判官內調為長安左補闕,史館修撰之職。途中經過烏江亭。在詩中,他以一個軍事理論家特有的氣質,對項羽兵敗身亡的歷史事實,進行了別出心裁的評判和剖析,認為勝敗乃兵家之常事,項羽假如能夠忍辱負重,退回江東,重整旗鼓,率領才俊的江東子弟,卷土重來,說不定可以改寫那場戰爭的最后結果。
與杜牧的詩相互襯托的是二百年后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題烏江項王廟》:“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從百姓對戰爭的憎惡角度,對杜牧的詩加以補充與更正。
尤其須要提及的是,在碑廊院外廣場上,篆刻著一方毛澤東手書杜牧的《題烏江亭》詩碑。這幅運筆行云流水,變化多端,揮灑自如的毛體碑,顯出一個革命家家、戰略家,思想家對項羽及其霸王祠的歷史思考。毛澤東手書杜牧詩云:“勝負兵家事有之……”。其中“事有之”三個字與原杜牧詩不一致,說明毛澤東手書此詩時心態比較復雜。
毛澤東對項羽的評價傾向于劉邦的自我總結,他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他對項羽剛愎自用多也次批評,說“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解放戰爭后期,國民黨政府提出“劃江而治”,妄想形成南北朝局面,,他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句,提出了狠追窮寇,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略思想,也表達了他對項羽的看法。在“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說“我們現在有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像項羽。”并說“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臺的。”他還幽默地說:“不是有一出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
另外,毛澤東早年在延安“抗大”的演講中談到項羽說過:項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也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得多;我們要學習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干到底。毛澤東硬筆手書過劉邦的《大風歌》也手書過項羽的《垓下歌》,以此來表達對項王的惋惜。
霸王作古二千年,世人爭議二千年。有關項羽拔劍自刎、誓不回江東的結局,人們心中都有各自的看法。直到今天難以具有論斷。烏江周遭的老鄉年年都要祭奠他,兩千余年香火不斷。有關項羽拔劍自刎、誓不回江東的結局爭論還會延續下去,這位失敗英雄對后人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會常常觸發人們的感慨和思考。
竊以為,“軍民離心,敗勢難回。”也罷,“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也好,有一點能夠形成共識,這就是項羽一世英雄,寧為玉碎不作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想當年西楚霸王立馬提戟、透露著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勢。英名業績載入歷史史冊。無論垓下之囤,還是烏江自刎.全都不失英雄本色。尤其使人敬畏的是在自刎前,身負重傷,還從容解東城快戰馬贈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我十分贊賞李清照的詩,這是對項羽一生的寫照和評價。李清照認為項羽是位豪邁剛強、壯烈感人的英雄。她“不以成敗論英雄”為旨意.李清照認為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氣慨豪壯,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享殿后是墓區,古松掩映中一條青磚石徑神道通往墓臺,旁立石人石獸。右側有一條滿是水泥浮雕的幾十米的墓道,光線昏暗;拱形的頂棚用特制的漢磚圈砌,水泥浮雕敘述著項羽那個悲壯千古的故事和一些精美圖雕;墓道盡頭,便是一間墓室,里面停放了一口年代久遠的棺槨。
幽幽燈光下,我猶如置身于歷史遙遠的歲月中。
走出墓室,便是青石砌成圓形的霸王墳墓,圓形的墓頂雜草叢生。松柏枝葉像蒼涼的歌聲在風中低聲鳴叫;墓臺周遭,仿漢白玉石欄已舊跡斑斑;墓下石碑鐫刻“西楚霸王衣冠冢”;紅色的墻壁上刻著“力拔山兮氣蓋世”七個大字,龍驤虎步,古拙渾厚。面對此情此景,不禁潸然淚下,難以控制地吟道:“帝業方看垂手成,何來四面楚歌聲;興亡瞬息同兒戲,從此英雄不愿生。”
在霸王祠,漸次可以看見,項羽停馬的地方“駐馬河”,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烏江亭”,項羽的“衣冠冢”等等。其中“烏江亭”最震撼人心。據傳西楚霸王項羽就在這里自刎。一塊將頭拋向故人呂馬童的“拋首石”高2.5米,“拋首石”象征西楚霸王項羽不倒。
在霸王祠緬懷一個朝代的英豪,不由使人感慨萬千
兩千年前的戰亂之火在烏江邊熄滅,只是那烏江水依舊千古不息的流淌。我仿佛聽到項羽當年在江邊那雄健渾厚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詠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家住文化坊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