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給城市帶來美譽的公益性民生工程,如今陷入“車輛少租車難部分站點癱瘓荒廢”的地步,從“爭著租車”到“排隊退卡”,“民心工程”反成“鬧心工程”,武漢公共自行車4年騎成“爛尾”,教訓深刻,引以為戒之處頗多。(4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政府建設公共自行車工程,初衷無疑十分美好,不僅倡導了綠色出行,還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交通的不暢問題。只要站點布局合理,讓市民出門即有自行車騎,不再開車或者選擇公交,在大多數活動半徑不超過五公里的市民看來,應當是個不錯的民心工程。但是,這項看起來很美的民心工程,具體實施起來,會不會夢想成真?最關鍵的是,會不會成為市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長久存在,完全沒有曇花一現的后顧之憂呢?
顯然,如果說是一般的民間行為,一定不會有人打包票,充其量只能表態,試試再說。“摸著石頭過河”,這在民間或者個人,十分自然。可是,如果是政府行為,就不能輕率行事了。原因是,政府決策肯定要花費納稅人的錢財,納稅人的錢財是不能隨隨便便花的,更不用說有可能打水漂的事情了。這就需要政府在決策時,一定要征求民意,盡可能匯集民智,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少走不必要的彎路。比如,武漢要打造公共自行車工程,就必須制定有始有終的規劃,防范各種風險和“爛尾”,秉持可持續發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便民惠民,贏得百姓口碑。
曾經,3億元投入、上千個站點、10萬輛自行車、100萬人辦卡……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打造了“滿街都是自行車”的亮麗風景線。公共自行車成為武漢一張靚麗的名片,受到各級領導及市民的稱贊。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后來武漢學習,計劃在當地推廣。但是,好景不長,也就三四年的時間,由于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采取“政府主導扶持,企業投資運營”的模式,由企業出資建設站亭配置車輛,政府免費出讓廣告資源作為投入,結果三家企業全包了市場后,就遏制不住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公共自行車不再是主業,甚至連雞肋都不是,跑出了軌道。常識告訴我們,站點的廣告和出租收入,每年增長幅度有限,辦卡費也不會增長很快,這就意味著企業利潤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常數”,而這是不會讓企業接受的。
就拿幾乎壟斷了武漢市場的鑫飛達來說,武漢城管部門免費批給鑫飛達20多塊戶外大屏和全部站點廣告牌,折算投入約每年5000萬元,從2009年至今共計2.5億元,此外還累計給予約5000萬元項目補貼,僅鑫飛達一家的項目,武漢市投入超過3億元。但是鑫飛達卻說每年還要虧損2000萬元。玄機在哪里呢?原來,鑫飛達在取得自行車項目后,心思就不在自行車經營服務上,轉而投向房地產、廣告傳媒等領域,實際并沒有大幅虧損,反而利潤可觀,還在市內中心地段購買了整層寫字樓。這樣,政府投錢了,民生工程卻爛尾了,但運營企業賺錢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17榕閩江北岸休閑生態公園將動建 一期設自行車綠道
- 2014-02-28為公務員外出騎公務自行車叫好
- 2014-02-21世界最古怪的八款自行車
- 2014-02-11榕多舉措減排:公共自行車站點覆蓋面將擴至三環
- 2014-01-28[寫人記事]張雅慧:“學騎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