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治理機制,加強系統監管——
“我省涉及食品污染的商品種類繁多,治理工作涉及的部門多,要采取綜合性措施從‘源頭’上予以根治”
14年間,我省治理餐桌污染不僅提出時間最早,而且建立的一套有序、有力、有效的治理機制更是領全國之先。其倡導者,正是習近平。
2001年,時任省長習近平指出:“目前我省涉及食品污染的商品種類繁多,治理工作涉及的部門多,要采取綜合性措施從‘源頭’上予以根治。”
什么是綜合性?
習近平進一步明確:“農業生產要推廣‘綠色食品’標準,加強病蟲害生物防治,遠離各種飼料藥物添加劑,努力使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都是無公害、無污染的產品;環保部門要強化環境保護措施,防止工業‘三廢’對農產品生產造成污染;衛生監督和工商管理部門要把好市場的‘入口’關,加強對進入市場農產品的檢驗,堅決防止被污染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對已進入市場的被污染農產品,要依法對銷售者進行懲處;環保和衛生檢驗部門盡快建立科學的檢驗標準,完善檢驗技術。”
“在當時,對餐桌污染明確提出治理的路徑和機制,非常不容易。”鐘安平說,“治理,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要有完善的綜合協調機制和治理體系與之相配套。”
當年,在各有關部門上報的治理方案中,習近平最終肯定并拍板了原省經貿委起草的方案。
原因在于,原省經貿委所報治理舉措更全面周詳,更系統有力。
緊接著,省政府建立由23個部門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聯席會議,自2005年起又改設省食品安全委員會。
不管是省聯席會議辦公室,還是省食安辦,都設在了作為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的原省經貿委。十多年來,由于機構改革,中央的牽頭部門經歷多次調整,但我省一直未變,受到中央編辦的肯定。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我省順應機構改革新要求,調整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組建新的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結束多頭監管格局,并將省級綜合協調機構省食安辦改掛靠在綜合性更強的省政府辦公廳。
一頭豬從八個部門管不住到管出安全、管出放心,是凸顯綜合協調效力的最好例證。
喂了瘦肉精的豬,體形雖健壯,但腿軟無力。在我省,開始用的瘦肉精判斷土辦法是:在屠宰場豬欄進口處做一個45度的斜坡,往上趕豬,如果輕松爬上坡,就沒有使用瘦肉精,如果爬不上去、很吃力,就是使用瘦肉精了。但這個土辦法精確度還不高。
于是,我省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對瘦肉精尿樣檢測需要的設備、試劑等經費的財政投資。鐘安平回憶說:“2008年,我省生豬瘦肉精抽檢8萬例,而農業部公布的全國抽檢數是30多萬例,占四分之一,可見我省檢測數量之大。”
我省還率先建立定點屠宰、銷售一條龍信息網絡平臺。這樣,每天定點殺了多少豬,市場上又在賣多少豬,有多少是私宰的,第一時間就能得出結果。
鐘安平說:“將飲用水列入治理范圍,在全國也是最早提出的。除瓶裝水外,我們還關注自來水,讓水源地、水廠、二次供水進入治理和監管的視野。”
突出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流通、消費四個環節,圍繞“五類產品、一個行業”即畜牧業產品、種植業產品、水產品、飲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飲業主要食
品的污染治理,我省加強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全過程安全監管,還人民群眾一張干凈餐桌。
治理無時無刻,機制建設長效持久。經14年探索實踐,目前,我省正式明確了涵蓋生產加工、市場流通、標準認證、質量檢測、法治保障、組織實施、社會監督、健康消費等八大體系、無縫銜接的食品安全全方位監管治理目標。人民群眾舌尖安全的基礎初步奠定,而未來更加可期可盼。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16福建啟動“食品放心工程”治理餐桌污染
- 2014-03-14福建兩部門聯合整治學校“餐桌污染” 歷時9個月
- 2014-02-11福州今年治理餐桌污染 重打“病死豬、地溝油”
- 2013-03-12福建治理餐桌污染 每半年監測一次食品安全風險
- 2013-01-30石獅治理“餐桌污染” 2012年檢測指標“全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