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宜居環境建設行動計劃》解讀
“點”上突破 “線”上延伸 “面”上開花
——漳州《宜居環境建設行動計劃》解讀
日前,漳州市政府正式出臺《宜居環境建設行動計劃》,提出“一年全面深化”、“三年明顯改觀”、“五年整體提升”的階段目標,旨在進一步深化拓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點線面”攻堅計劃,推進宜居環境建設,努力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宜居環境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此次漳州《宜居環境建設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任務是什么?將給百姓生活帶來哪些改變?請看本報報道——
關鍵詞:開局之年打好“頭炮”,實施11大類宜居環境行動計劃
亮點:全市實施10條特色景觀廊道建設,其中市區特色景觀廊道4條
今年是《宜居環境建設行動計劃》的開局之年,我市年度計劃投資314.5億元,具體實施包含集中成片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城市社區、村莊整治、城區“三邊三節點”整治、小城鎮綜合改革等11大類。
特色景觀廊道建設是一大重點。今年,全市實施10條特色景觀廊道建設,其中市區特色景觀廊道4條:閩南文化生態走廊示范段(西洋坪大橋至海峽花卉集散中心總長25公里)、龍江路特色廊道(漳州火車站至高速公路北出口總長10公里)、迎賓路—勝利路—北環城路廊道(高速公路東出口至北環城路總長20公里)、江濱路廊道(西溪濕地公園至西洋坪大橋總長14.4公里)。廊道建設將結合沿途景物、風土人情、人文景觀、自然風貌等元素,組合造景,在我市城市周邊形成一道道靚麗的新風景線,進一步展示漳州之美。
關鍵詞:“點”上突破,從城鄉社區向棚戶區、城鎮“三邊三節點”、美麗鄉村拓展
亮點:整治提升城鎮“三邊三節點”
“點”是宜居環境之源,如何點上突破?我市提出建設美麗鄉村、打造城市完整社區、整治提升城鎮“三邊三節點”、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提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景觀面貌、加快集中成片棚戶區和農村石結構危舊房改造、推進縣城擴容提升七項重點任務。
在建設美麗鄉村上,2014年,全市安排131個村莊整治,打造12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其中,市區整治18個村莊。在打造城市完整社區上,2014年,全市打造18個城市完整社區示范典型,要求社區邊界明確,各項內容菜單式公開展示。
整治提升城鎮“三邊三節點”是“點”上突破的關鍵內容。“三邊三節點”即山邊、水邊、路邊、城市中心節點、市民活動節點、交通樞紐節點。我市各地將按照城鎮景觀風貌專項規劃要求,落實“三邊三節點”城市設計,開展相應環境整治內容。
2014年全市實施城區“三邊”整治項目49個。其中,市區實施景山公園、鐘法路北段拓寬改造、迎賓西路、九龍大道立交橋至郭坑大橋段街景整治和立面改造、奧體中心周邊道路、龍江路(江濱路至迎賓路)段綠化提升工程、勝利路景觀綜合整治工程、西環城路道路及景觀工程、市區內河整治、臺商投資區河道景觀工程、江濱路景觀廊道等11個“三邊”整治項目。
城市“三節點”方面,我市將合理布局“三節點”的商業、文化、行政、展示、休憩、交通等功能,從控制城市天際線、建筑風格、城市色彩等環境特色方面入手,塑造城市“客廳”、“門戶”形象。
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方面,2014年全市共推進13個鎮綜合改革,其中,省級試點鎮4個,分別為龍海角美鎮、南靖靖城鎮、長泰巖溪鎮、漳浦杜潯鎮;市級試點鎮9個。
此外,我市還將提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景觀面貌。今年重點改善提升平和縣九峰鎮、龍海市東園鎮埭美村等2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景觀面貌。
關鍵詞:“線”上延伸,從公路鐵路沿線、綠道向市政道路管線拓展
亮點:2014年,全市新建綠道230公里
線上延伸,我市打出“組合拳”,即實施市政道路和管網提升、推進綠道網建設、推進公路鐵路沿線整治和綠化。
實施市政道路和管網提升,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將陸續推出或落實:2014年,全市新建改造城區排水(污)管網535公里,其中新建雨水管網218公里、污水管網317公里;全市新建改造供水管網165公里,到2016年,全市完成所有老舊管網改造,解決供水管網二次污染問題;全市新建改造燃氣管網192公里,其中市區30公里;到2016年,所有縣城使用管道燃氣。城市道路是改善民生最為重要的標志之一。我市將新建一批道路項目,完善城市干道與高速公路、國省干線的聯系,打通影響通道貫通和網絡形成的斷頭路,消除瓶頸路段,拓寬小街巷,提高道路網密度。2014年,全市完成新改擴建城市道路307公里(新建202公里、擴建105公里)以上。
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近年來我市對此“著墨不少”,今年的力度更為加大。2014年,全市新建綠道230公里,其中市本級31公里,其他縣(市、開發區)199公里,市級綠道1號線從西洋坪大橋至東南花都作為示范段于2014年完成,并建成省級綠道6號線西迎賓路段(沿西迎賓路牛崎頭至規劃江濱路叉口段)。到2016年,省級1號綠道(串聯廈門、臺商投資區、漳州開發區、龍海、漳浦、云霄、詔安的濱海綠道,起點角美臺商投資區同城大道,沿廈漳跨海大橋、漳州開發區、南太武、漳浦濱海、云霄、詔安,終點詔安橋東鎮與粵東對接,長202.5公里,屬郊野型與生態型綠道)、市級1號綠道(起點市區西洋坪大橋,沿西環城路、324國道至東山八尺門大橋,接入省級綠道1號線,沿途串聯水仙花基地、百花村、萬畝荔枝海、東南花都、臺灣農民創業園等漳州典型農業觀光景點,長109.5公里,屬郊野型與生態型綠道)全線貫通,實現市縣綠道的互通互連,初步形成綠道網絡。
在推進公路鐵路沿線整治和綠化上,2014年,我市重點完成龍廈鐵路沿線村莊整治,全市整治公路鐵路線130公里以上;啟動廈深鐵路沿線村莊整治;廈深鐵路沿線縣市區完成火車站進出城各10公里范圍內的景觀整治;完成沈海復線廈門海滄至漳州天寶段、漳州南聯絡線沿線綠化景觀整治。
關鍵詞:“面”上開花,從小流域向九龍江流域和旅游景區拓展
亮點:2014年,九龍江沿岸所有鄉鎮建成1座以上壓縮式生活垃圾轉運站
宜居環境既要“連點成線”,也要“擴面”。今年我市主要從加快小流域治理、推進九龍江流域和土樓保護區內鄉鎮污水處理、深化九龍江流域沿岸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加快旅游景區及周邊環境整治等幾方面著手,切實推進全市宜居環境建設。
加快小流域治理上,2014年,全市實施18個小流域整治項目,整治面積93平方公里,整治小流域11條長67公里。九龍江是漳州的母親河,加大保護力度勢在必行。我市要求,要推進九龍江流域和土樓保護區內鄉鎮污水處理。結合流域治理,加強飲用水源保護,九龍江流域兩側各1公里范圍的35個鄉鎮和土樓保護區范圍內的3個鄉鎮(書洋鎮、梅林鎮同屬九龍江流域鄉鎮)共36個鄉鎮,其中18個已實現污水有效處理的鄉鎮,進一步完善污水管網建設,擴大污水收集范圍,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尚未實現污水有效處理的18個鄉鎮,加快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2014年全面開工建設,2015年基本建成,2016年實現污水有效處理。同時要加快推進九龍江流域沿岸環境衛生資源的配置、利用、管理城鄉一體化,實現沿岸鄉鎮、村莊生活垃圾定點收集、源頭減量、資源利用、無害化處理,構建“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2014年,沿岸所有鄉鎮建成1座以上壓縮式生活垃圾轉運站,配置密閉垃圾運輸車,配備專職保潔員和環衛經費,鼓勵推行農村環衛保潔市場化。
隨著漳州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游客的不斷增加,我市旅游景區及周邊環境提出新挑戰。此次《行動計劃》要求,要加強風景名勝區和旅游景點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有風景名勝區的縣(市、區)完成主要景點公廁、標牌、停車場等服務設施的改造提升,規范提升購物、餐飲等經營場所。(漳州新聞網記者蘇雄鋒)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4-04-21漳州女子逛商場暈倒好心人遞水撥120 夫妻發帖尋人
- 2014-04-16探秘漳州非遺系列報道之一:獨腳鶴拳碩果僅存漳州
- 2014-04-16漳州“美麗交通生態公路”建設將提前一年完成
- 2014-04-10漳州:陳再興獲“福建省優秀少先隊志愿輔導員”
- 2014-04-07漳州:陵園迎掃墓高峰期 不少紙質iPhone、iPad當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