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志愿精神,倡導社會文明風尚,鼓勵市民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提升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感,樹立“好人好報”的價值觀念,張家港市率先出臺志愿者禮遇辦法,建立志愿者嘉許制度(姑蘇晚報4月30日)
做好事不圖回報,是志愿者的品格;讓好人有好報,是黨委、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大家有困難找志愿者,而志愿者遇到困難怎么辦?三度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的張家港市再次展示了他的文明刻度,其最近出臺的《張家港市志愿者禮遇辦法(試行)》,其中“志愿者禮遇十條”不僅讓志愿者感受到了社會的愛心回饋,也標志著該市率先在全國縣級市中建立了志愿者嘉許制度。
志愿服務行動,成為一個家喻戶曉、且具有廣泛社會意義活動,應該始于北京奧運會;但成為一種旨在提升城市文明水準、凸顯城市精神并使之常態化,應該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中國人的印象中,似乎志愿者活動總是與重大社會活動或事件相關聯。如何將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滲透城市各個角落,將每位普通市民都成為城市文明建設的志愿者,將志愿精神內化為城市文明的精神財富?這就需要我們禮遇志愿者,讓全社會崇德向善、明德惟馨、見賢思齊!
志愿者無償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公益,雖然是心甘情愿,并無他求,但是我們在點贊的同時,也應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和物質獎勵。因為做志愿者,不全是快樂,還可能會受氣、會孤獨、會有不被理解的委屈,于是有人選擇退出,甚至陷入心理困境。我為志愿者得到應有的禮遇而由衷高興。好人有好報是由來已久的道德觀念,與我們的傳統一脈相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價值觀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題中應有之義,是促進社會和諧的潤滑劑,應該加以強化。禮遇志愿者起到鮮明的價值導向,有利于提升全社會的價值認同感,有助于正能量的傳遞,良好社會生態的培育,能讓志愿者滲透在城市的每個角落。禮遇志愿者不用擔心會玷污公益精神,助長功利主義,因為即使是奔著“禮遇”去的,只要確實奉獻了,人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提高了,長此以往,志愿精神終將內化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價值觀念,一種城市的風尚,一種文明的氛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05青年志愿者開展“無償獻血·傳遞愛心”活動
- 2014-04-30漳平市舉辦網絡文明傳播志愿者骨干培訓
- 2014-04-30漳浦縣氣象局“勞動最光榮”志愿者衛生清掃活動
- 2014-04-28泉港區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環境整治行動
- 2014-04-28思明打造“法庭義工”志愿者服務品牌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