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斌(左)向實習護士傳授護理知識。
初次見黃偉斌,很多人感到驚訝:身材魁梧的他,跟人交談起來還會滿臉通紅。而聊起他從事護理的工作,他卻如數家珍一般。
1981年出生的黃偉斌是詔安人,2005年,從福建醫學大學畢業后,他選擇到175醫院工作,用他的話說“部隊醫院總有種神秘感,很是吸引人”。作為堂堂的男子漢,為何會選擇護理工作去當作自己的終生職業?剛開始,連家人都很不理解,紛紛勸他轉行,“放著那么多好工作不選,偏要挑個伺候人的工作”。可黃偉斌認為,“不管是什么工作,總要有人去做,何況看著護理的患者一天天好起來,那感覺就跟吃了蜜一樣。”
“伺候人”有時還挨拳頭
到175醫院工作后,黃偉斌基本上都是在該院神經外科的ICU工作。由于ICU實行的是全封閉管理,患者的全部生活和醫療工作,都必須由醫護人員來完成。
工作中,因為患者大多是頭外傷的患者,經常出現意識不清等典型癥狀,所以醫護人員時常會碰到患者出手打人的事情。有一次,黃偉斌負責的一位患者執意要到ICU外面走一走。考慮到患者身體還不適宜走動,黃偉斌便婉言勸阻。可患者聽不進去,還趁黃偉斌沒有防備時,突然揮起拳頭重重地揍了他一拳。當時,黃偉斌痛得差點連眼淚都流出來,盡管心里委屈,可一想到:家屬們把患者交給我們,我們就要把患者當家人看待。黃偉斌只得強忍著疼痛,繼續耐心地安慰患者,等他情緒穩定后,再進行治療。
護理不是簡單的“打針發藥”
隨著護理醫學事業的發展,黃偉斌逐漸認識到,要當好一名護士,不能簡單地把工作停留在打針、發藥、執行醫囑上,而要不斷地完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于是,黃偉斌努力學習專業新知識、新業務,一有空就參加各種授課輔導,還經常向經驗豐富的護士請教。為掌握國際上關于護理方面的最新動態,他還主動加強英語自學,利用業余時間閱讀醫學雜志,根據臨床點滴積累撰寫了不少醫學論文。
5年的大學生涯,讓黃偉斌有了扎實的醫學理論功底。參加工作后,他不斷積累護理知識,還注重加強臨床醫學知識的學習。如今,他順利通過了國家執業醫師考試,成為175醫院唯一既具有執業醫師資格,又有護士執業資格的人。
工作中樂于技術創新
一次技術上的革新,讓黃偉斌找到了工作中收獲快樂。2007年的一天,在ICU給一位患者輸氧時,細心的黃偉斌發現,有些特殊患者的輸氧存在困難。經過反復琢磨,他在原來給氧器的出氣口上加了根更細的管子,發明了高頻噴射給氧器。這項看似簡單的革新,卻讓不少吸氧困難的患者順利吸上了氧氣,這也激發了黃偉斌把技術創新當作快樂來追求。
一些患者由于外傷導致球結膜充血,或有些患者長期處于睜眼昏迷狀態。為防止角膜炎發生,醫生一般都會涂抹金霉素或紅霉素眼膏,再用凡士林紗布覆蓋。然而凡士林紗布容易干燥、脫落。黃偉斌開始思考改進方法,反復比較后,他決定采用一次性保鮮膜代替凡士林紗布,這項技術的創新便于醫護人員觀察,又經濟實惠,安全沒有風險,后來在全院上下得到推廣使用。
胃腸減壓是腹部外科患者重要的治療措施之一,但有時因患者活動度過大,過度牽拉會使胃腸減壓器與胃管連接處脫開,使其失去正常負壓吸引狀態影響治療效果。黃偉斌著手研究,他通過將橡皮筋穿過胃腸減壓器帽前的穿孔處,再用小別針穿過橡皮筋夾在患者胸帶或固定在床單上。由于橡皮筋具有彈性,這樣患者就不會因牽拉過度,或胃腸減壓液量增多而脫開,實際使用起來效果非常好。
首位男護士長誕生
在175醫院,有800多名護士,而男護士還到10人。在這為數不多的男護士中,能當上護士長的,那更是鳳毛麟角。去年9月,憑借他唯一既具有執業醫師資格又有護士執業資格和出色的工作表現,黃偉斌被任命為ICU護士長,成為175醫院建院65周年來的首位男護士長。
作為ICU護士長,黃偉斌負責管理21名護士,同時他還擔任神經外科的護理教學秘書,負責實習生的教學工作。如今,走上了科室管理崗位的黃偉斌對自身要求一點沒有放松,每次在醫院和上級組織的各類考核中成績都名列前茅。
⊙黎斌文/圖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5-16男護士一干就是六年:做護士難做男護士更難(圖)
- 2013-05-13白衣天使中的獨特風景線 ICU病房里的男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