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電視電話會議上,劉奇葆指出:要把志愿服務與學雷鋒活動結合起來,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學雷鋒常態化。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與雷鋒精神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它們的底蘊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傳統美德的繼承、發揚和升華;它們的內涵都是民族優秀文化的高度濃縮和集中概括;它們的實質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在這個意義上,雷鋒精神和志愿服務精神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精神文明的同義語、代名詞和具體體現。
因此,志愿服務之樹只有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土壤里,汲取實踐道德營養,才能四季常青。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創新發展、影響廣泛,是中華民族的“形”與“魂”,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結晶。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五大基本要素是“仁、義、禮、智、信”,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可以說是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從基本內涵來看,“仁”主要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互相尊重和互相愛護的情感,是世間萬物共生、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一種道德規范;“義”是超越自我、正視現實、仗義公道的做人態度;“禮”是建立人際關系、社會秩序的一種標準和規則;“智”是認識自己、了解社會、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們交往和處事的道德準則。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影響來看,“仁、義、禮、智、信”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大廈的根基和支柱。
因此,志愿服務之樹只有根植于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土壤里,吸取事業人生智慧,才能四季常青。中華民族思想文化體系完備、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體現和經驗的集合。它的基本精神是和諧,在這個層面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它的核心是道德,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和諧和道德就要落實到行動上,比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樂善好施、扶貧濟困、見義勇為、義以為上、以義統利、止于至善”。比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兼相愛,交相利;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比如“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維系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并推動了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