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6月9日訊 超過88%的受訪者曾因別人不誠信吃過虧,同時,又有75%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過不誠信行為并感到愧疚——一項最新網絡調查顯示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不誠信的受害者,也常常是不誠信的參與者甚至制造者。
誠信,一個備受關注的當代話題。常有誠信故事令人感動,種種不誠信行為又讓人氣憤和疑惑。近日,新華社聯合新浪、搜狐、網易開展的“中國社會誠信現狀”網絡調查引起廣泛關注。
誠信過時了嗎?不誠信原因何在?回歸誠信從何做起?先后有22100多人通過填寫問卷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三大主因導致不誠信現象多發
“您是否因為堅持誠信吃過虧?”面對這個問題,選擇“有過”的受訪者高達88.4%。
中國社會正在進入全面轉型時期,社會誠信面臨多元沖擊。很多網民留言,批評假冒偽劣、地溝油、學術造假等社會不誠信行為,認為有些領域甚至存在較嚴重的信任危機。
調查中,受訪網民認為,受誠信缺失影響最大的是“社會秩序和穩定”,84%的人選了這一項。而“社會風氣”“國家聲譽”“市場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楊宜音認為:“當社會信任被破壞后,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行。受騙經歷的增加會導致社會誠信鏈條的斷裂,一方面社會焦慮增加,人們處處謹防上當;另一方面,人們自己也有可能放松自我約束,做出不遵守規范的行為。”
不誠信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網民認為歸結為“社會風氣不正”“失信成本太低”“社會誠信管理體制不健全”等三點,分別有82%、79%、71%的人選擇這三項。同時,63%的人選了“利益誘惑”。
??? 遭遇不誠信怎么辦?
在多數網民看來,目前不誠信現象較嚴重的行業包括醫藥衛生、廣告營銷、房地產、食品輕工業,分別有71%、65%、60%、59%的人選擇了這四項。此外,電信服務業和金融保險等行業的不誠信現象也比較常見。
專家認為,這與近年來過度醫療、虛假廣告、房地產項目偷工減料、食品安全問題、電信及金融詐騙等新聞的頻繁發作密切相關。
如果遭遇不誠信,會如何對待?88%的受訪者選擇“今后注意小心防范”,占比第一;而選擇“自認倒霉”的也達到53%。
相比之下,選擇與不誠信行為對抗的人并不多。“到相關部門投訴、協商處理”的人有35%,“借助媒體輿論譴責”的人有25%。而愿意“訴諸法律”的只占20%。
“為什么都不維權?因為維權成本太高了,需要花時間去登記反映,問題是這些反映最終能否得到認真查處?”上海企業信用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柳正國分析,目前保障公眾維權的法律條款還不夠完善,需完善對不誠信行為的處罰規定,提升處罰力度,“讓百姓看得見‘維權’效果,才有信心和不誠信行為較真到底”。
“不維權,等于是助紂為虐。”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孝正認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保障公眾維權利益;另一方面,面對不誠信行為,老百姓也要積極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都不愿意花費時間和金錢去“較真”,那么假冒偽劣行為、不誠信事件將愈發泛濫,直至全社會誠信底線一降再降,最終危害到的還是每個小我的利益。
超六成受訪者仍崇尚誠信
“你是否曾經為自己的不誠信行為感到過內疚?”面對這一問題,75%的受訪者鉤選了“是”。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陸曉文分析,這樣的自省折射的是民眾對社會誠信現狀的反思,反映出百姓對社會誠信的要求更高、更迫切。
誠信在中國文化中應占怎樣的地位?78%的受訪者認為“非常重要”,而認為“誠信已經過時了”的人僅有6%。同時,65%的被訪者認為誠信是“良好道德的表現,應繼續弘揚”。
陸曉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講‘仁義禮智信’,晉商、徽商等也有很多講信用的故事流傳至今,誠信在中國一直保持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倫理地位。”
網友“傲視飛龍”留言:“無論何時何地堅持誠信都是難能可貴的。關鍵是社會環境讓老實人吃虧,而不講誠信所付出代價幾乎微乎其微。”
本次調查顯示,88%的受訪者因為誠信吃過虧,但是當自身利益與誠信發生矛盾時,仍有近五成(46%)的受訪者表示“會堅持誠信,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之一”,40%表示“看情況,基本堅持原則”,僅11%選擇“優先考慮個人利益”。
專家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大規模城鎮化浪潮,迅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新的社會結構需要重建新的社會信任,這種重建是一個持續的歷史過程。
專家支招如何提高誠信
對未來社會誠信度有怎樣的期待?多數人表示樂觀。相信未來社會誠信度會“不斷改善”的受訪者有39%,占比第一。遠高于認為“一直退步”的20%和認為“和現在差不多”的12%。
“所謂‘禮失求諸野’。”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陸曉文認為,“誠信社會建設的啟動點就在于百姓對誠信的呼聲和要求。”
調查顯示,多數人認為,提高社會誠信度是一項綜合工程,并非哪一種單一辦法可以成為捷徑。超過70%受訪者給“政府帶頭提高公信力,打造誠信社會”“加大法律懲罰力度”“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三項都打了鉤,此外,“增加對行善者的鼓勵,讓好人有好報”和“加強對不誠信現象的社會輿論監督”兩項的得票率也較高。
陸曉文認為,政府是社會公正的支柱,是整個社會誠信的支撐力量。政府應當順應百姓對誠信的期待,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減少摩擦,加強潤滑,做好服務,建立誠信的規則。
對于提升整體的社會信任,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楊宜音則強調個體的力量:“誠信建設是一個社會工程。社會誠信是一個聯系每個人自己和社會的機制,來自整個社會的共識。社會誠信的破壞,每個人都會遭殃;而社會誠信的良性運轉,每個人都應當積極參與。”
??? “千萬負翁”王耀剛的誠信人生
年過半百,王耀剛卻說自己的人生剛開始。多年在生意場上打拼,欠下了上千萬元債務,消沉過,輕生過,但他最終選擇了擔當,走上艱辛還債路,扛起誠信之重。
陜西省神木是一座因煤炭資源而崛起的西北明星城市,近年來,因煤價下降,資金鏈斷裂,曾經很多的千萬富翁淪為“千萬負翁”,50歲的王耀剛便是其中之一。
“前幾年,因為在新疆辦煤礦、焦化廠賠了,我欠下親戚朋友近千萬元的債,當時,我不只想到了跑路,連死的心都有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煎熬,我最終選擇開了一家火鍋店,慢慢還債。現在我的債務只剩下200多萬元了。”王耀剛說,“雖然由于經商經驗不足,我在生意場上被別人騙過好幾次,但我決不能讓當初給我借錢、投資的人,也說我是騙子!”
平時,王耀剛常開著一輛破舊的奧拓上街給店里買菜,討價還價。對農產品的熟悉,讓他產生了新的想法。“今后投資生意,我非常看好種植業和養殖業。”他說,“目前正在策劃承包3000畝荒山,種草養羊。”
“‘負翁’不可怕,丟掉了誠信將會永難翻身。”他說,“我正在和一個村的鄉親們洽談,準備承包幾千畝沙地,種草養羊。我一定要把欠債還清,讓大家覺得我是一個有誠信的人。”
左圖:近日,王耀剛在農貿市場上為飯店選購菜品。
時 評
打破誠信“悖論”需要你我參與
一邊制造不誠信,一邊抱怨社會缺乏誠信,這是發生在相當一部分人身上的誠信“悖論”。現在,是打破這個悖論的時候了。
如今中國社會正處于全面轉型時期,社會誠信面臨多元沖擊,不誠信現象比較嚴重。必須意識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我們共同創造出了眼前這個缺乏誠信的世界,因此只有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從摒棄日常生活中不誠信的細節做起,才能逐步修復已經斷裂的社會誠信鏈條。
打破誠信“悖論”,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特別是主動作為。有的人生怕“吃虧”,總想著別人先“動”,我再“動”。但是,如果人人都持這種觀望態度,人人都不動,社會的誠信建設就無法進入良性循環,甚至會每況愈下,屆時可能會人人自危,以鄰為壑,那才是人人真正“吃大虧”的時候。
重建社會誠信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政府也應當積極有為。一方面通過各種載體積極發動公眾參與誠信建設,一方面帶頭提高公信力。同時,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大對不誠信行為的法律懲罰力度,用制度提高失信成本,不讓老實人“吃虧”;加大對誠實守信者的鼓勵,讓“好人有好報”等樸素道德觀在現實中應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05王連登:誠信經商贏信賴
- 2014-06-05黃旭明:誠信經營 奉獻社會
- 2014-05-30農林大學現“神題”講誠信送5分 被稱最佳送分題
- 2014-05-28楊浩濱:《誠信是金》
- 2014-05-26長樂市召開誠信建設工作部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