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小的王琳芳要背起百來斤體重的父親,顯得有些吃力。
寧德晚報訊(記者 陳翊群 通訊員 吳慶堂 李廣文/圖) 推薦理由:王琳芳,一個羸弱的90后女生,面對病癱在床的父親和支離破碎的家庭,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扛起生活的重擔。自從2013年9月,王琳芳咬牙將病癱的父親從老家福安接到泉州,在半工半讀中她獨自奔波勞碌著。相依為命的父女倆,在磨難中演繹著人間溫情。
初夏的天,時晴時雨。
5月24日中午,在泉州一家建筑規劃設計公司實習的黎明職業大學學生王琳芳,一下班就冒著傾盆大雨,急匆匆往“家”的方向趕。
她在泉州的“家”,位于泉州市區通巷西街的昌盛路口附近,一幢工廠舊宿舍樓三層的房間里,51歲的王松生躺在床上,等著女兒按時回家。這樣“兩點一線”的日子,從王琳芳今年1月到公司實習以來,已經持續了近半年。
“平時下班回家,順路打包一些飯菜,今天中午,我給爸爸煮了一碗拌面。”樸實又靦腆的王琳芳說,因為父親無法下床,她每天上班前,都要在床邊的小桌上放好面包、蛋黃派、八寶粥以及瓶裝藥品等,并在保溫杯里加滿開水,方便父親拿取。
“爸爸在,家就在”
福安市溪潭鎮吉坑村半嶺自然村,一個遠離鎮區的偏僻小山村,王琳芳的老家就在這里。在她的童年記憶里,母親外出務工再也沒有與父親生活在一起,一個妹妹很小的時候就送給他人撫養。在她讀高三的時候,父母正式辦理了離婚手續。
父親王松生患痛風結石已有20多年了,起初只是走路一瘸一拐并無大礙,四年前病情逐漸惡化,兩只腳掌和兩只手掌日益腫大,此后就基本癱瘓在床。
“起初是三伯父幫忙照顧(父親),三年前三伯父去世,就轉由大伯父關照。后來,大伯父和大伯母去福安城關的兒子家了,父親就沒人照顧了。”王琳芳說,那時她在離家很遠的福安二中上學,經常請假回家照料父親。
有一次,王松生病情加重不得不送醫院,但由于醫療費用承受不起,一見好轉就立即出院。坐車返回村莊時,村里找不到一個青壯勞力幫忙,體重只有90來斤、身高僅152厘米的王琳芳,毅然背起110多斤重的父親,走了四五百米的山路,從村口到家里。
“那天,我沒有吃早餐,加上會暈車,背著爸爸,真是累慘了。”王琳芳記憶猶新。
那時,大概每隔一個月時間,王松生的雙腳掌腫脹至一定程度,會開裂流膿。“流出來的膿,就像牙膏一樣。”王松生說,他的父親就有這個病,父親去世前幾年,也是癱瘓在床上,好在有兒女們輪流侍候。“我只有一個女兒,真是太拖累她了。”王松生噙著淚水說。
2011年9月,到黎明職業大學報到后,王琳芳就計劃在學校附近租房,要把父親接到泉州來。“房東一聽說租來照顧癱瘓病人,他們都不愿意把房子租給我。”王琳芳無奈之下向老師提出休學的請求,經老師一再勸說才作罷。
雖只身在泉州,王琳芳的心一直牽掛著家鄉患病的父親,一旦有不好的消息,就立即向老師請假,擠公交、坐動車、乘班車,火急火燎地趕回老家福安照料父親。“我生怕失去爸爸,因為有爸爸在,家就在……”說到這,王琳芳的眼眶濕潤了。
2013年的暑假,王琳芳一直陪伴在父親的身邊。開學的日子逼近了,眼看父親的病情沒有好轉,她再次萌生休學念頭。老師和同學得知這一情況,紛紛勸她“只剩不到一年就可以畢業了,中途放棄太可惜。”
為了兼顧學業和照料父親,王琳芳毅然決定把父親從福安接到泉州。2013年9月,在同學們的幫助下,父女倆坐上了從福安開往泉州的大巴車。父親因為行動不便,動身之前不吃不喝,王琳芳心里很明白,父親不吃不喝是怕中途要上洗手間自己不方便,又累著她。
“咬咬牙,都會挺過去”
到了泉州,父女倆在學校附近的民房里安頓了下來。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子,月租350元,對王琳芳來說雖然貴了點,但距離學校近很方便。
王琳芳說:“爸爸睡床上,我在陽臺上打地鋪,把爸爸接到身邊來,我感覺比以前踏實了。”
此后,王琳芳的課余時間就開始連軸轉了。早上六點多鐘起床,幫父親洗臉涮牙、準備早餐。因為父親的兩只手掌腫大,筷子根本拿不了,調羹拿著也很吃力,她就一口一口地喂父親吃。
中午放學鈴一響,她就沖到食堂將飯菜打包,趕緊回家。每天,她都要幫父親擦洗身子,每隔一星期左右,還將父親背到衛生間里幫他洗澡。由于患病的父親不能吃肉、魚及海鮮,又生怕打包回來的菜太油膩、不新鮮,她一有時間就自己買菜煮菜。待她洗完衣物,一天的活才算忙完,已是深夜,她才安心睡去。
在照顧父親的同時,王琳芳擠出時間兼職打工掙錢,分發廣告單、張貼海報、到飯店端菜洗碗等。“因為這些活可以由自己調配時間,很努力的話,一個月也能賺八九百元。”她說。
“最憂心的就是父親病情發作。”王琳芳說,每當這個時候,她就守在父親身旁徹夜陪伴,洗膿、敷藥,盡量減輕父親的痛苦。這也是王琳芳感覺最為煎熬、無助之時,父親的呻吟聲猶如針頭扎在她的內心。“我只能自己安慰自己:沒事的,沒事的,咬咬牙,都會挺過去!”王琳芳邊說邊攥緊右拳,并做出一個彎臂下壓的手勢,為自己加油、打氣。
“最困難的事,就是爸爸有時會遇到尿液不通等急癥,只有送醫院,通過插導尿管才能解決問題。”王琳芳說,白天還好,男同學聞訊就會過來幫忙,將其父親背到樓下,再叫車送到醫院。如果夜里發病,她無法背著父親下樓,只能眼睜睜看著父親忍受折磨。
經過女兒的悉心照料,王松生目前的病情有所好轉。“剛到泉州的時候,我想說話卻發不出聲音,現在好多了,腳掌已經有四五個月沒有發生爆裂了。”他說,最擔心自己的兩邊臀部已經開始腫脹,如果發生爆裂,恐怕到時候連平躺著也困難了。
“為了照顧爸爸,我會加倍努力”
盡管日復一日的奔波忙碌,王琳芳卻說,不覺得有多苦,只是休息的時間比別人少了而已。只要早上比別人早起一些,晚上比別人晚睡,學習的時間就會有了。
據了解,王琳芳在大學生活的兩年多來,成績都是班級前三名,多次申領到獎學金,還是學校自律會女生部部長。學校的領導得知她的情況后,第一時間來看望慰問,為她辦理了最大幅度的困難補助,同時想發動師生募捐,但被王琳芳婉拒了。
去年10月,泉州媒體報道了王琳芳一邊上學一邊照顧父親的事跡,引起社會的廣泛反響,稱贊她是“最美福安女孩”、“最美90后”、“最美大學生”,王琳芳被推薦為“2013年感動福建十大人物”候選人。
與此同時,許許多多的愛心人士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同班同學也常常主動過來幫這幫那,讓這對苦難的父女感受到了人間溫情。
今年春節前夕,愛心人士“楊叔叔”租下了離她學校不遠的一家工廠舊宿舍樓,將兩間宿舍打通后進行了粉刷,安裝了新的門窗和獨立衛生間。這也便是如今王琳芳父女倆新的住所。一批愛心人士陸續購置了床鋪、冰箱、熱水器、輪椅等,專門為王松生買了電視機和DVD機;一位老中醫登門為王松生義診,臨走前,還手把手地教王琳芳使用針灸、拔罐器等理療用具,以緩解其父親的病痛。
王琳芳的孝心也感動了家鄉的父老鄉親。泉州寧德商會以及福安市關工委、文明辦、教育局、殘聯等部門和單位負責人前往看望慰問。
5月24日,省人大代表鐘奶祥帶領“福安畬族代表之家”部分人大代表,專程赴泉州開展慰問活動,并來到轄區派出所反映父女倆住所治安等相關問題,希望有關方面及時協調,為他們提供一個安穩的居住環境。
今年1月,通過媒體得知王琳芳的事跡及其主修的專業,泉州一家建筑規劃設計公司的老總邀請她進入公司實習,月工資2000元,并希望她今年6月份畢業后繼續留在公司上班。因為該公司就在學校的附近,離家不遠,王琳芳欣然接受。
“公司里除了老總和一位學長之外,其他同事還不知道我的家庭情況。工作上,我不要特殊的關照,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認可。”她說。
實習期間,王琳芳按時上下班,原本每周可以休息一天半,但她經常加班加點。“因為是新手嘛,白天干不完的活,就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多干點,也可以多學一點啊!”王琳芳樂觀地說。
在談到畢業后的打算時,父女倆的愿望是一致的,就是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和一個安定的住所。畢竟身處異鄉,人地生疏,王松生希望能夠和女兒一起回到老家福安。“走一步算一步吧。不過,為了照顧爸爸,我會加倍努力!”王琳芳的話語堅定而執著。
采訪手記
為孝心點贊
在采訪王琳芳及其父親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情始終是沉重的。相反,這個90后女生的言談舉止中,卻沒有一點兒“苦水”的成分,且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當問及依然有聯系的母親與妹妹的近況時,她只是微笑地說:“(她們)幸福就好。”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數年如一日,王琳芳對自己病癱在床的父親不離不棄,把苦難當作歷練,把責任扛在肩上,將孝心舉過頭頂,以一種樂觀、豁達與超脫的境界,為社會樹起了一個盡孝的標桿,演繹了“百善孝為先”的當代傳奇。
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鄰”。所幸的是,來自社會的關愛與溫暖,讓王琳芳的孝心不再孤苦。
勿庸置疑,在孝心面前,沒有旁觀者。對孝心的呵護,就是對孝德的倡行,傳遞的是一股社會正能量,蕩滌著人們的心靈。
誠然,王琳芳的盡孝之路依舊艱難。但愿陽光普照,通過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能夠為那些身陷逆境、遭遇困厄的特殊群體,構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保障網,讓人間更多一些溫暖。
透過王琳芳的境遇,我們相信,苦難不會摧毀人生,而是成就人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13兒女雙雙病殘丈夫早逝 莆田堅強母親笑對每一天
- 2014-06-05堅強女孩李蒙:我要站起來
- 2014-05-23(家風故事)陳佳臨:珍惜·堅強
- 2014-05-19拄著拐杖打工當起頂梁柱 48歲堅強母親養家糊口
- 2014-05-12喪夫之痛化為堅強力量 她十年堅守菜攤撫養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