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近日在強調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時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創建為民的工作理念,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注重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著力創造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進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使文明城市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排頭兵。(中國文明網)
可以說,深化文明創建,鞏固和提升創建成果,使文明城市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排頭兵,必須努力做到“三優”,即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揣摩其言外深意,那就是文明城市要煉就“排頭兵”,必須寫好對應的“發展”、“治理”、“政府”三篇文章。誠如作家龍應臺在《人在歐洲》中所言的,一座城市是否文明發達,不僅要看高樓大廈是否光潔、馬路是否平整,更要看看一場三小時的暴雨之后,城市街道是“滑卻不積水”還是“能用鍋子撈魚”;去看看衙門辦事,是手續簡單還是繁復冗長;去看看一趟公共汽車上的乘客,是否各個彬彬有禮。
其一,打造優美環境,寫好發展文章,不蹈污染老路。環境美,是創建文明城市的起碼要求。而一個城市的環境美不美,不僅在于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更在于對現有生態的保護力度,以及對已有污染的治理成效。不否認,過去30多年,工業化和城市化高歌猛進,我們迎來了持續高速增長的“黃金期”,堪稱發展“奇跡”,但同時,我們也付出了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沉重代價:清清的河水很難見了,看到更多的只有泛著白泡、發著惡臭的黑水;城市的藍天很難見了,看到更多的只是灰霾;近郊的青山很難見了,看到更多的只是泥土裸露、塵土飛揚的工地……
嚴峻的現實說明,打造優美環境,絕非只是“穿衣戴帽”,僅僅做些擺花瓶、搞美化的面上之事,當務之急也最為根本的,是刻不容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徹底走出唯GDP論的發展主義泥沼,真正走上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路,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即就是說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如是,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城市環境不受人為破壞而宜居宜業。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23省直機關召開省市共建省會文明城市推進會
- 2014-06-20武夷山市督查點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 2014-06-20晉江創建文明城市從群眾最期盼的事做起
- 2014-06-20龍文區召開迎接省級文明城市考評工作部署會
- 2014-06-18武夷山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點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