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近日在強調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時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創建為民的工作理念,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注重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著力創造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進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使文明城市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排頭兵。(中國文明網)
可以說,深化文明創建,鞏固和提升創建成果,使文明城市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排頭兵,必須努力做到“三優”,即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揣摩其言外深意,那就是文明城市要煉就“排頭兵”,必須寫好對應的“發展”、“治理”、“政府”三篇文章。誠如作家龍應臺在《人在歐洲》中所言的,一座城市是否文明發達,不僅要看高樓大廈是否光潔、馬路是否平整,更要看看一場三小時的暴雨之后,城市街道是“滑卻不積水”還是“能用鍋子撈魚”;去看看衙門辦事,是手續簡單還是繁復冗長;去看看一趟公共汽車上的乘客,是否各個彬彬有禮。
其一,打造優美環境,寫好發展文章,不蹈污染老路。環境美,是創建文明城市的起碼要求。而一個城市的環境美不美,不僅在于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更在于對現有生態的保護力度,以及對已有污染的治理成效。不否認,過去30多年,工業化和城市化高歌猛進,我們迎來了持續高速增長的“黃金期”,堪稱發展“奇跡”,但同時,我們也付出了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沉重代價:清清的河水很難見了,看到更多的只有泛著白泡、發著惡臭的黑水;城市的藍天很難見了,看到更多的只是灰霾;近郊的青山很難見了,看到更多的只是泥土裸露、塵土飛揚的工地……
嚴峻的現實說明,打造優美環境,絕非只是“穿衣戴帽”,僅僅做些擺花瓶、搞美化的面上之事,當務之急也最為根本的,是刻不容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徹底走出唯GDP論的發展主義泥沼,真正走上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新路,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即就是說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如是,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城市環境不受人為破壞而宜居宜業。
其二,打造優良秩序,寫好治理文章,尋求善治新路。秩序好,是創建文明城市的基本內涵。一個城市的秩序好不好,具體看涉及交通、治安、維穩等多個領域,整體看實質就是社會治理問題,其關鍵在如何化解矛盾。長期以來,不少地方和官員對于社會矛盾,常常不是去想辦及時化解,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而是抱著“擺平就是本事,搞定就是穩定”的信條,通過軟硬兼施進行打壓;或者無視群眾訴求,擊鼓傳花、扯皮不清,讓問題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一拖再拖,最后為社會穩定埋下諸多隱患。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現在很多一觸即發的群體性事件中,為什么會有不少并無直接利益關系的參與者。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這說的不是無為而治,而是要善治。對于現代社會,亦是如此。尤其利益日趨多元、矛盾集中凸顯的當下,打造優良秩序,絕非是要粉飾太平,回避問題、遮掩矛盾,營造面上的和諧,而是要堅持群眾路線,面對現實,暢通訴求,急民所急、憂民所憂,切實解決一個一個問題,化解一個一個矛盾,努力做到不讓問題拖大、不讓矛盾積深。如是善治,社會秩序才能真正實現和諧穩定。
其三,打造優質服務,寫好政府文章,加快職能轉變。服務好,是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標志。從世界范圍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與其政府服務密不可分。如果政府服務高效、廉潔,那么說明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高;反之,文明程度低。現實中,一些部門常常“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一些官員不作為或亂作為、權力缺位或越位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政府自身建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打造優質服務,絕非只是面上的“加減法”,事實上撤并幾個機構和部門,或建一個行政服務中心、下放一些審批事項并不難,難的是政府從理念到職能的根本性轉變,由審批型、建設型政府轉向現代服務型政府,明確權力邊界,讓市場的真正歸市場,政府的真正歸政府。
總而言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歸根結底是“環境、秩序、服務”的城市文明讓生活更美好。只有敢于擔當,勇于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堅決不走老路,努力尋求綠色、善治、轉變新路,切實寫好“發展、治理、政府”三篇文章,矢志不移推進“五位一體”同步前行,文明城市“排頭兵”才能真正有底氣,城市因文明而更美好也才真正可期可待!(特約評論員白璐)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23省直機關召開省市共建省會文明城市推進會
- 2014-06-20武夷山市督查點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 2014-06-20晉江創建文明城市從群眾最期盼的事做起
- 2014-06-20龍文區召開迎接省級文明城市考評工作部署會
- 2014-06-18武夷山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點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