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學校課堂上,老人們像小學生一樣坐著;聽到現場編唱的茶歌,開懷而笑
東南網6月26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韓影 呂波 文/圖)高紹滿被派駐安溪虎邱鎮雙格村的前兩天,68歲的母親被查出子宮癌中晚期。家人再三勸說,母親才肯從南平鄉下趕到福州住院。
任務在身,高紹滿還是得趕去報到。和其他偏遠農村一樣,這個村201名花甲老人,一半是留守的。
村里沒有廣場舞,沒有健身場,只有一所老年學校,每月逢初二、十六開兩次課,一辦15年。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我們也很難相信,年過八旬的老教師,是多么認真地一字一格地寫教案;音樂課上,一名才華橫溢的老學生,即興作詞編茶歌。
高紹滿驚訝于老年學校的活躍,但也感到為難:他們唱的茶歌,連成型的曲子都沒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于對母親的愧疚,同修路等扶貧目標相比,關注留守老人,被高紹滿認定為駐村后的頭等大事。
【留守村子】
年輕人進城打工
老人們留守在家
從福州到安溪縣虎邱鎮雙格村,先坐動車再倒大巴,這6個小時車程,高紹滿百感交集。
他焦慮地惦記著母親,也不知道自己要扶貧的雙格村,到底窮成啥樣。
雙格村距離虎邱鎮并不遠,但山路蜿蜒,要顛簸半小時才到。雙格村多山地,易發滑坡等地質災害。村民以種茶為生,大部分年輕人外出謀生。
在村部,高紹滿看到一組數字,讓他震驚:雙格村共550戶,老人達201人,占總人口的8.7%,近半是留守老人。高紹滿一下就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兒子在外奔波,她也是南平鄉下的留守老人”。
才到村里,高紹滿很不習慣農村的生活,晚上8點后,村莊一片漆黑,靜得怕人。
高紹滿難得這么早睡,卻翻來覆去睡不著。他尋思著,這個時段,城里的老人們還在公園跳廣場舞,好不熱鬧。可村里的留守老人們,他們該怎樣打發無聊時間呢?
教室一角,寫著健康歌謠
【老年學校】
每月有兩堂課
100多人來聽
留守老人已是偏遠農村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這些年來,雙格的留守老人們做出了努力。
“我們村里有200多個老人,早年建起了一所老年學校,都辦15年了。”高紹滿找來村干部林忠胞,話匣子打開了。這個村的老人留守問題,早年就凸顯了。1999年,雙格村辦起一所老年學校:每月在村部給老人上幾堂課,一來解解悶,二來學些新知識。
上課時間定在每月農歷初二和十六。這是雙格村老人,唯一的業余活動。
高紹滿來的第二周,恰巧趕上農歷三月十六。他特意到村部三樓教室,旁聽了全部課程。他數了數,來聽課的老人有100多個,“雖然大家年紀大了,但熱情很高,有人徒步5公里來上課”。
學校一辦15年
只有一位老師
講課的是位年過八旬的白發老人,叫曾仁山,是老年學校的創辦者,也是唯一的老師。
曾老是安溪縣林業局的退休干部,思維卻依然敏捷。我們看了老人的備教案,鋼筆字寫得那叫一個工整。他設置4門課:時事政治、養生保健、歷史課和音樂課,每堂45分鐘。
每次開課,教室都擠得滿滿當當。高紹滿一開始覺得,這更多地是一個娛樂活動,但聽完發現,這還真是一堂好課:曾老講得認真,偶爾來點幽默,聽課的老人個個豎起耳朵,不少老人還拿出胸前口袋別的鋼筆,提筆記錄。
起初,學校每月只上一次課。后來,老人越來越感興趣,村道也修好了,每月才開兩次課。
曾仁山的很多教案,均來自于家中訂的報紙和電視資料。為了講課,他勤快地記上筆記本。15年下來,連資料帶教案,堆了厚厚一摞,抱都抱不下。
幾年的教學,曾仁山的教學材料已經一大摞
課堂氣氛活躍
老人最愛保健
為啥老人們熱情這么高?拜訪曾仁山后,高紹滿找到了答案。
曾老還真是教學有方,每本教案前幾頁都預留考勤表,積極上課的同學會得到獎勵,比如村里蓋章的“積極分子”或“三好學生獎狀”,村財寬裕時再送把雨傘、一只手電筒、一個電熱瓶什么的。“這些都是小意思,但得到獎勵的老人,心里都美滋滋的。”高紹滿說。
四門課當中,最受歡迎的是養生保健課。不少老人,聽課后都改變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一些人多年的腸胃病得到緩解。
前陣子,村里組織老人體檢,有些老人固執地拒絕抽血化驗。怎么說服他們?曾仁山搜集大量資料,備成教案,在課堂上講給這些老人聽。果然,一下課,老人們都同意抽血了。
“在偏遠山村,能有這樣的老年學校,真的很少見。”高紹滿走訪過其他貧困村,村子的窮法大抵相同,但如此重視老人精神生活的村子,恐怕只有雙格一個。
【心頭難事】
音樂課只唱茶歌
連支曲子都沒有
雙格村村民以種茶為生,誰也說不清是從哪一輩開始,茶歌開始流傳。
在老年學校的音樂課,高紹滿起初挺好奇,特意旁聽了一整節音樂課。原來,所謂茶歌,就是村民采茶時隨意哼的調子,歌詞是自編的,沒有成型的曲子。
有個叫高添丁的學生,是名67歲的老阿伯,特別活躍。他略微識些字,卻頗有文采,編了不少茶歌,還在很多茶歌賽中亮相。老年學校的音樂課十分簡陋,沒有樂器,也沒有專門教師,大多時間就是唱茶歌。一個人起個頭,大家就應和著唱。
高添丁的厲害在于即興發揮。曾仁山講過的時事政治、保健知識,他也能現場編成歌詞唱。
“茶歌是雙格村的特色,讓老人們解悶,也有相應的文化價值。”聽過音樂課后,高紹滿感慨,目前老人哼唱的茶歌沒有完整的曲子,“聽起來不夠婉轉、歡快,旋律也太單一了”。
簽到本詳細記錄老人們的出勤情況
老人舍不得體檢
希望有人去義診
城里的老人,多是退休干部和職工,生活有保障,生活也豐富。可高紹滿發現,雙格村的老人,都要干農活,料理家務。而且很多人不識字,豐富精神生活,沒那么簡單。
讓高紹滿頭痛的問題還有老人們的身體狀況不容樂觀,醫療保障沒跟上。雙格村保健站的醫生高石柳,曾受曾仁山邀請,給老年學校上過幾堂保健課。
高醫生介紹,村里老人早年干過農活,看起來硬朗,但面臨高血壓、高血脂的危險,需要定期體檢。高紹滿又想起自己的母親,勤儉節約一輩子,從來舍不得花錢檢查,甚至生病了也舍不得住院。可目前,村里還沒有條件,為老人做定期體檢,義診就更別提了。能否順利為老人們爭取定期體檢和義診的機會,高紹滿心里沒底。
扶貧目標信心足
關注老人是大事
曾仁山,熱心運轉著老人學校,高添丁也讓課堂笑料不斷。
但高紹滿覺得,要辦好老年學校,還需要更多努力。比如老人們音樂課哼唱的茶歌,還是原生態的調子,假如有音樂老師來給老人們上幾堂課,老人們傳唱的曲子,就能歡快生動許多。
高紹滿打算,將村里的茶歌包裝一番,向政府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組建一支茶歌表演隊。
未來三年,高紹滿將雙格村的發展方向定位為生態游基地。目前,村里已規劃2500畝的生態茶園,和800畝葡萄莊園,發展酒莊。
高紹滿滿懷信心地說,待這些莊園成型后,奉上老年茶歌表演,搞場篝火晚會,相信能吸引更多游客。
村里的老人們也缺乏相應的文體設施,供老人舒展筋骨。高紹滿也打算,爭取一些經費,給他們打造一個健身場所。
雙格村保存了別具特色的彩色石頭房,如今多住著老人和孫輩
【蹲點日記】
三好學生高兩固
這天,在這100多個學生中,67歲的高兩固老人,特別刻苦。
高阿伯家,距村部的學校有5公里多。阿伯家里光景不好,買不上摩托車,每次步行去聽課,要翻越好幾個陡坡。那天放學后,老人家和記者攀談許久,還邀我們到他家泡茶。
記者隨他回家,還沒走上一半路程,就累得直喘了,高阿伯倒是如履平地。行至家門口,他小跑起來,進屋給大家搬凳子坐。
高兩固的母親,今年90多歲,去年不慎摔了跟頭,如今臥床不起。為不耽誤聽課,每當開學的早上,高兩固天剛亮就起床,邊煮早飯邊喂豬喂鴨。伺候母親吃稀飯、青菜,喝開水后,才能出發去上學,步行1小時到學校。
高阿伯的生活蠻曲折的。妻子26歲就撒手人寰,留下3個年幼的女兒。“后來,也有女人要嫁給我,我也不知會不會疼我的小孩,就沒敢再娶”,高兩固說。如今,兩個女兒出嫁,小女兒招了上門女婿,一家人在村里以種茶為生。
在考勤表上,高兩固的出勤率是最高的,他被評為班上的“三好學生”,還領過獎狀。高兩固希望,來個新老師給他們講講課,新鮮新鮮,哪怕講一堂也好。
雙格村
地處海拔800多米高的偏僻山區,2000多人,距離鎮政府半小時車程。村子產業結構單一,但有不錯的茶葉。雙格村群山環繞,植被成陰。除了辦好老年學校外,村莊還擬發展生態旅游。
高紹滿
高紹滿
南平人,35歲。畢業于福師大漢語言文學系,廈大行政管理碩士,曾在福建省電力公司新聞中心就職,2005年,經考試進入省委黨校工作,現任黨校辦公室秘書。
征集令
本周六,也就是后天,是雙格村老年學校開課的日子,海都記者將再次前往。
報紙前的您,如果是名音樂教師,可以幫忙譜曲,讓茶歌更好聽;如果是名熱心醫生,也歡迎為留守老人義診;如果您惦記他們,想送去關愛,歡迎撥打海都熱線通968111報名,和我們同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04漳州開展八項主題活動提升鄉村學校少年宮辦學質量
- 2014-05-19羅源鳳山鎮有個“現代武訓” 老人“乞討”辦學
- 2014-05-09堅持特色辦學,鄉村小學成香餑餑
- 2014-02-27長大后,我將成為你:六旬大媽公益辦學19年“澆灌”村中“幼苗”
- 2013-11-11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卓越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