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能丟的傳家寶
圖為“七夕”前夕,彭連生(右三)一家三代人在彭氏祖祠同刻“牛郎織女”,引來一些村民圍觀。
刻紙龍燈技藝代代傳
□ 記者 朱裕森 文/圖
刻紙龍燈,據傳由清康熙年間彭氏祖先彭景周將泉州刻剪紙藝術、元宵花燈藝術融合于龍燈中,并加以創新組合,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龍燈,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長汀彭坊刻紙龍燈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獨特的工藝主要是不用剪刀,全用細小的各種刻刀。在童坊鎮彭坊村,自清代以來刻紙龍燈技藝就一直傳承不衰,其中有幾家是代代相傳。8月1日,記者來到彭連生家探訪。
彭連生的父親彭懷勤今年74歲,連生18歲時,他就手把手地傳授刻紙龍燈技藝,讓連生掌握各種刻紙術。而兒子8歲時,連生就迫不及待地傳授刻紙龍燈技藝。如今,連生的兒子文峰已是19歲的小伙,他不但傳承了祖上技藝,而且還有時代創新,比父親、爺爺還了得。
據介紹,龍燈主要由龍頭、龍身、龍尾三大部分組成,整條龍的骨架都是用細長的竹篾扎成,龍身表面采用刻紙制作工藝。龍身制作方面,主要是在色紙上雕鑿出各種圖案,然后裝裱在燈籠上,最后將燈籠固定在客家人做土胚房的長條屋角子木板上,即形成一節龍身。
而燈籠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常見主題有“生肖報喜”、“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等,表達了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3-10-31艱苦奮斗是咱們的傳家寶
- 2011-05-17福州革命烈士后人曬傳家寶 毛主席回信珍藏半世紀
- 2009-09-22毛澤東親筆信成文人家族四代人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