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魯甸地震在救援黃金時間72小時內,涌現出了許多最美的身影,有奮戰一線的各方救援隊員,有抬擔架、搭帳篷的志愿者,有堅守崗位的醫護人員,還有災區后方無私奉獻的社會各界人士,滿目瘡痍、交通阻隔,當物的力量突然癱瘓,人的能量在這一刻驟然迸發。這些美麗身影,足以給予我們震撼人心的力量。地動山搖,摧毀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卻無法摧毀民族的脊梁、掩埋人間的大愛!(新華網8月5日)
云南魯甸地震發生后,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以最快的速度向災區;國內民眾紛紛捐款、捐物、獻血;全國各地志愿者活躍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數名醫務工作者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救死扶傷。他們就是廢墟上的最美身影,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種愛心、同情心,更是一種公民意識和公民責任。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國家處于危難之中、人民處于災難之中,我們伸出援助之手,這不僅僅是出于良心,更是出于公民意識和責任。一幕幕抗震救災的感人畫面,正在向我們昭示著中國公民意識和公民責任的形成。
公民意識和責任可以把抗震救災過程中人們自發的愛心變成自覺的行為,集小愛為大愛,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日常生活中的關愛、同情和憐憫是人類原始的本能,基于良心的召喚,屬于道德范疇,是一種自發的行為,人們可以作為,也可以不作為,其凝聚的愛心是有限的。而公民意識和責任,則是站在法律的高度,以抗震救災、關愛他人為己任,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如果在災難面前不作為,不僅會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譴責,也會受到法律的無形審判,因而它的凝聚力比同情心更巨大,比憐憫心更持久。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樹立公民意識和公民責任,那么再大的困難除以13億,它就會變得十分渺小;再小的愛心乘以13億,就會形成無窮的力量。
公民意識不僅會在抗震救災時發揮巨大的作用,而且會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最近,許多有識之士擔心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形成的民族大愛,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消退。我認為,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因為愛心如果是建立在同情憐憫基礎上,它總是有限的,也是不會持久的。如果愛心是建立在公民意識和公民責任的基礎上,那么這樣的愛心必然是與國家共存亡,與人民共命運,必然形成長久的不逝大愛。正是這種大愛肩負起了中華民族“多難興邦”的歷史重任,
每一次災難,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瓦礫、廢墟,生命的消失和痛苦的回憶,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抗震救災精神,就是公民意識和公民責任。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抗震救災過程中喚起的公民意識,仍然是朦朧的,感性的。這就需要我們對這種朦朧的公民意識精心呵護,認真培養,讓它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我們相信,當我們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深深的植根于每個公民心靈的深處時,當我們的所有愛心由自發的行為轉化為自覺的行動,中華民族會在任何災難面前戰無不勝,會在任何困難面前勇往直前。(少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08要拯救生命 更要撫平“心靈的傷口”
- 2014-07-22"熊貓血"守護者穿梭酷夏極寒 百米沖刺取血漿守護生命
- 2014-07-17生命通道 必須暢通
- 2014-07-07葉建平:為癱瘓兒延續生命之燈
- 2014-07-02福廈漳三城三人同捐造血干細胞:生命接力,真情相“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