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理想、文化、道德重要論述
■理想、文化、道德建設,不僅是涉及“興國”之策的大問題,也是“立人”的根本性問題。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注重道德文明建設,不僅將其作為一種精神動力,更要將其作為文明大國的重要目標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在理想、文化、道德建設方面先后提出了三個重要論述,這就是“中國夢”的國家理想、“四個講清楚”的民族文化根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的道德價值論。這三個重要論述高瞻遠矚,深刻洞察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國家發展的關鍵以及人民群眾的需要,深刻論述了國家和人民在當前發展中所需要的民族理想、文化根基與道德精魂,給國家指出方向,喚起民族復興之希望。
一
習近平同志擔任總書記不久,就提出了中國夢的論述。一個國家在發展中一定要有凝聚全民的理想與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反映時代發展趨勢,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內心需要,是最響亮、最簡潔、最深得人心的國家理想和全民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人民經過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站起來”、“富起來”的奮斗,面臨中華民族復興曙光的歷史重要關頭。此時,習近平總書記適時提出了中國夢的理想,這是順應歷史需要、反映國家意志和人民心聲最強烈的歷史號角。其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核心內容的論述,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共識,普遍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必將鼓舞全國各族人民上下一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同時應該看到,功利主義、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甚囂塵上,人們在精神生活領域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目標理想,物質上富裕、精神上貧困的現象普遍存在。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缺乏理想,就會失去其“精氣神”,行動就會沒有目標和燈塔。理想不僅是個體精神生活的靈魂和核心,同樣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靈魂和核心。中華民族如果缺乏統一的理想,就會重蹈一盤散沙之覆轍,就不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中國夢就是當代中國人普遍認同的價值追求,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就是當代中國人的宏偉理想。因此,我們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一定要用中國夢的理想來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團結一心,努力奮斗。
二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四個講清楚”的民族文化根基論述:“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沒有文化的民族,將是一個無靈魂的民族。一個民族和國家受人尊重,固然離不開經濟、科技、軍事的硬實力,但也離不開文化的軟實力。中華民族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是唯一一脈相續、永未斷絕的文化傳統。作為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當代中國人有責任延續傳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把它作為我們民族復興的深厚沃土、豐厚滋養,并在此基礎上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文化建設發展的客觀規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華民族要對世界真正產生影響,就必須把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發展模式貢獻給世界。重要的是,我們自身的民族優良傳統就是我們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廣袤沃土、豐厚滋養、文化軟實力和不竭動力。只有在尊重弘揚民族優良文化傳統基礎上所形成的獨特發展道路,才會有永續發展的持久性,才會具有真正的中國特色,才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獨特貢獻。現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趨同化,經濟上可以全球一體化,但在文化上卻難以全球一體化,而是要和而不同,保持各國文化的獨特性與多樣性。
“國有魂,則國存;國無魂,則國將從此亡矣”。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要使民族振興,必將復興其文化,這是歷史的經驗。因此,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我們斷不可丟棄自己偉大的文化傳統。當代中國,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富裕、政治上的民主,而且在文化上要大發展、大繁榮,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設及文明水平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政治民主的價值基礎,也是社會和諧和生態文明的文化條件和思想保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根基的論述,把文化與中國獨特發展道路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聯系起來,足見其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視。因為,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我們才能形成真正的中國特色和獨特發展道路,這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引領和指導意義。
在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中,我們不僅要吸收人類文化的一切優秀成分,而且更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這一深厚沃土、豐厚滋養。中國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要不要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能不能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涉及中國特色和中國道路問題。只有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有堅實的文化底蘊。
三
2013年11月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向全社會傳遞了重視民族傳統文化與優良道德的信息。他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這些論述,是我們黨對道德在興國立人方面的價值與作用的肯定和重視。
“國無德不興”,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視道德的傳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集中概括;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道德為本、德教為先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禮義之邦”是文明大國的光輝形象;君子圣賢是國人的人格追求;禮讓和諧是我們的社會氣象。“國無德不興”,表明道德不僅是一種國家治理、社會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國家興旺、人民幸福的動力和目的,是我們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軟實力。全民都能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義以為上、公而忘私,樂于奉獻、勇于承擔,將成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動國家振興、民族復興。
國家興旺發達需要道德,社會和諧、人生幸福也需要道德。中國人民在當前不僅“站起來了”,而且也“富起來了”。那么,富了以后應該如何呢?儒家認為,不僅要養民,明智的統治者還應該對人民富而然后“教之”,使他們成為文明之人并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因此,文化與道德建設是治國者的重要責任,我們不能僅以經濟指標來論英雄,精神文明的高低與道德風尚的好壞也應該成為社會是否文明、政治是否清明的重要指標。
“人無德不立”。只有有德之人,才會得人信任而人任矣,才會使自己人格高尚、人生幸福。道德文明不僅是國家治理、社會秩序和諧的客觀需要,而且是人民群眾提高素質、人生幸福的根本需要,是我們主體素質、人格品位的重要要素。時下有人說,我們“不差錢”,這說明中國人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確實富起來了,但我們同時也應看到,在部分國人身上就是“缺點德”。一些缺乏道德的事,對我們的生活幸福和社會風氣造成了消極影響。因此,每位國民都應增強道德實踐、道德修養的自覺性,深刻認識到“人無德不立”的道理,不斷提高我們的道德素質,重塑“禮義之邦”的國家、民族、國人的文明形象。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國家的興旺發達、民族的偉大復興都需要我們每個國民去為之奮斗。全社會沒有高尚之道德和良好之風氣,國家難以興旺發達,但這種社會道德和社會道德風氣是由我們每個人的道德修為創造而形成的。因此,人之立德是國之尚德的前提,只有每個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樹德立人。這樣才會形成全社會的良好道德,進而推動國家興旺、民族復興。
如果說文化是民族的靈魂,那么,道德則是文化的靈魂,在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集中反映其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的道德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正是對道德在民族文化、興國立人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的高度肯定,不僅是一種理論與歷史的深刻洞見,更具有現實針對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注重道德文明建設,不僅將其作為一種精神動力,更要將其作為文明大國的重要目標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內容。
理想、文化、道德建設,不僅是涉及“興國”之策的大問題,也是“立人”的根本性問題。“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是我們黨提出的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同志從國家理想、中國特色與中國道路、民族文化之根本的高度,強調以理想、文化與道德“立人”、育人的重要意義,這是我們黨在精神文明、文化道德建設方面的重要理論發展。教育領域應認真學習領會上述重要論述,使教育對象不斷提高對中國夢的認同與追求,不斷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而共同奮斗。(肖群忠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04福州4名雙擁模范代表獲習近平接見 談福州雙擁傳統
- 2014-08-01《福建日報》刊文憶習近平在閩工作“愛我人民愛我軍”
- 2014-07-25中央網信辦召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系列重要講話”學習座談會
- 2014-07-24習近平會見省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學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