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是一種傳遞友愛、互助的凡人善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志愿服務已經從零星、自發、自覺發展成為有組織、上規模的良好格局。拒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6000余萬志愿者活躍在城鄉大地,譜寫出一曲曲生動感人的助人為樂篇章,成為打造和諧社會、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但是,我們也發現,我國的志愿服務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被志愿、人數少、層次低等弊端。急需因勢利導的配套制度跟進來改變,從而加快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中央文明委近日制定下發的《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為志愿服務的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我們要堅持把志愿服務與創新社會治理結合起來,與學雷鋒活動結合起來,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制度,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風尚。
因勢利導、典型引路。現實生活中,各地、各單位都會涌現一批助人為樂的先進典型,如何發揮典型的示范和放大作用,讓典型之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值得各地深思。一是要宣傳造勢,樹立標桿,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大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二是身邊典型看得見摸得著,有血有肉,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一些地方的成功實踐也充分證實這一點。促進學雷鋒和本土先進模范人物活動常態化,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因勢利導、形成活力。過去的實踐證明,一些地方的志愿服務開展較早,費力不少,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與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甚至讓志愿者唱獨角戲有很大關系。群團組織各行其是,耗時費力,事倍功半。因此說,若想最大限度的發揮現有志愿者的作用,必須因勢利導進行有效整合,做強聲勢,形成合力。以群團組織為抓手,以社區村居為依托,搭建拓寬志愿服務平臺。要充分發揮社區在志愿服務中的主導作用,依托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立志愿服務站點,搭建志愿者、服務對象和服務項目對接平臺。把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作為服務重點,圍繞家政服務、文體活動、心理疏導、醫療保健、法律服務等內容,設計接地氣的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順民意的活動,力爭覆蓋群眾所需的各種服務。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主體作用,精心培育植根群眾的活動載體,把志愿服務活動做進城鄉基層、做進社區、做進家庭。創造性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志愿服務的新路。
因勢利導、拓展領域。在推進志愿服務活動中,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學習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并與本地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具有地域鮮明特色的志愿服務道路。筆者認為,當在提高品位、拓展領域上下力氣做文章。在招募服務志愿者的同時,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志愿者的培訓力度,大力提升其綜合素質和服務技能,以便更好地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服務。再就是絕不能滿足于現有的幫貧助困、做做好事等淺表層次,而是要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向深度和廣度拓展。力爭做到關懷全方位、服務無死角、檔次大提升。同時,還可以為地方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鼓勁加油,做出貢獻。諸如就地方開展的各項主要工作進行宣傳造勢,促進人們形成共識;積極參與地方舉辦的大型體育和節慶活動,甘當志愿者,為提升本地對外形象貢獻自己的力量等。
總之一句話,用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促進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 (陸敬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02中央文明辦等部門9月1日起征集全國志愿服務標識
- 2014-09-01泉州試點志愿服務“時間儲蓄” 可換取無償服務
- 2014-08-29集美區后溪鎮持續推進志愿服務活動深化文明創建
- 2014-08-29長泰縣將開展中秋節鄰里守望社區志愿服務活動
- 2014-08-25大愛方有大美——廈門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