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接每天都把村子掃得干干凈凈
文明風9月30日訊(通訊員肖首洲)去年10月,沙縣作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縣,全面拉開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序幕。如今,寬闊的水泥路直通農田、白墻紅瓦的小洋樓整齊劃一、青磚鋪設的休閑步道綠蔭環繞……
家要美麗,更要干凈。沙縣全面推進全縣171個村莊建立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戶保潔、村收集、鄉轉運、縣統籌,并設立美麗鄉村長效管護基金,解決有錢管事的問題……
三個“想不到”
9月15日,陳其接像往常一樣趕到鎮里,在公司會議室里開了個會,然后領取上個月的700元工資,整齊地疊好放進口袋,臉上露出了笑容。
700元錢不多,卻是陳其接的第一個“想不到”。
沙縣青州鎮全鎮衛生保潔工作承包給一家環衛有限公司,由公司統一培訓保潔工人,統一清運垃圾。65歲的青州鎮澄江樓村村民陳其接就這樣成了公司的一名保潔工,專門負責本村的衛生清掃。
陳其接告訴記者,他沒什么特長,過去除了干農活,沒領過工資。沒想到臨到老了,成了“工薪族”。
打掃全村衛生才700元工資,不累?陳其接說,村民都自覺講衛生了,真不累,700元工資值了。
有一次,一群村民在村亭子里吃西瓜。村民散后,陳其接拿著工具去打掃。一看,地上干干凈凈。再到附近垃圾桶一看,村民都自個兒把西瓜皮扔桶里了。
“要在過去,村民都是隨手亂扔。”這是陳其接的第二個“想不到”。
“村里有口蓮花池,過去一開花結果,不少村民、孩子就到塘里采花采蓮子。前不久,塘邊不知哪位村民自己立了塊牌,寫著‘嚴禁亂采,罰款2000元’。”陳其接又說“想不到”,從那以后,真就再沒人下塘采過。
垃圾去哪兒了?
一進入沙縣南霞鄉地界,記者感覺到除了景美,就是干凈。即便是綿延10多公里的公路上,你也無法看到顯眼的垃圾。
在下洋村,記者同樣感覺到干凈,任何一個角落,也看不到丁點垃圾。在過去農村垃圾最多的村河道里,也是干干凈凈。
過去隨處可見的垃圾去哪兒?下洋村村民告訴記者,都被吳詩樟運走了。
為實現農村人居環境保持整潔,2012年南霞鄉開始建立環境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建立環衛站,統一購置垃圾清運車,統一由清運垃圾,統一將垃圾消毒填埋。
南坑仔村村民吳詩樟攬下了清運工作。他告訴記者,每3天,他就要把全鄉11個村跑一遍,把垃圾運走。平均每天拉4車垃圾,一車2噸垃圾,一天就是8噸,一個月下來將近200噸。
“鄉里考核十分嚴格,如果清運不及時,被村民投訴一次,就得扣獎金50元。”吳詩樟說,他沒被投訴過一次,看到家家戶戶干干凈凈,天天這么跑,雖累但值得。
保潔三步曲
?每天,沙縣高橋鎮高橋村洋邊片村民陸樹凱家人,打掃完家里的衛生,便提著垃圾扔到不遠處的垃圾桶里。這已經成為陸樹凱家人的一個習慣。
陸樹凱回憶,過去,全村村民對衛生都不講究。住街道的,垃圾就往自家門口丟,一條街都是臭的;住河邊的,垃圾就往河里扔,一條河都是臭的。
前幾年,村里建了垃圾池。村民開始把垃圾都往池里扔,村里會定期焚燒。街道變比較干凈了,但因為不能及時清理,臭味還是很濃。
“垃圾滿街,臭味沖天。”陸樹凱說,其實村民誰也不愿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得知鎮里開展衛生保潔工作后,陸樹凱主動找村里要了幾個垃圾桶,放在自家洋邊片里。
陸樹凱說,如今,村民都把垃圾扔桶里,村里再及時統一把垃圾清運走,村里的環境衛生是一天好過一天。(沙縣文明辦供稿)
?
?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