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各地組織的敬老助老愛老活動正在蔚然成風。
在這股暖流當中,自然少不了孩子們的身影,比如組織孩子們去敬老院等地方,為老人們唱歌、掃地、洗頭洗腳、整理床鋪和房間等。這種關愛老人、奉獻愛心的敬老活動,確實可以有。但絕對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在重陽節前后,孩子們雖有敬老的行動,但在平時,或許未必會有敬老的誠意。
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如今的孩子們,由于嬌生慣養、養尊處優,普遍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尊老不愛老的意識較為嚴重。
我還看到一則報道:有媒體記者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進行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重陽節,其余四成聽說過重陽節的孩子,也并不能準確說出重陽節的具體日期。而“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洋節,孩子們卻可以隨口說出一大串。
這個調查結果,恐怕是孩子們缺乏敬老觀念的反映之一,無疑讓人痛心。重陽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又稱“老人節”、“敬老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可見它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一旦一代又一代孩子不知重陽節,古老的重陽節文化傳承豈不是會面臨斷層?
而且,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文明的每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當一代又一代孩子丟失了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就會慢慢喪失。
故而,除了在重陽節前后,組織未成年人參加敬老助老愛老活動外,更要在平時,多給孩子們扎扎實實地上一上“敬老課”。一方面,學校要給孩子講一講重陽節的節日起源、歷史演變、民間習俗、神話傳說等,要讓孩子們學一學關于重陽節的著名詩詞、民間歌謠和諺語等。孩子們知道了重陽節的傳統意義,才會將這個古老的節日發揚光大。
另一方面,教育孩子們敬老愛老,不要流于形式,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比如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撓撓癢、捶捶背、洗洗腳、掃掃地;更不該流于節日,要讓他們從每一天做起,從身邊每一位老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通過日常性的敬老愛老行動,把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慢慢滲透到孩子們幼小的心田。(何勇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09泉港區“我們的節日?重陽”主題活動綜述
- 2014-10-09龍海市舉辦“慶國慶迎重陽”老年人體育健身展示活動
- 2014-10-09漳浦:“我們的節日?重陽”主題活動綜述
- 2014-10-09德化縣開展“我們的節日·重陽”主題活動
- 2014-10-09南安豐州鎮“慶國慶、賀重陽”文體活動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