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背后各方人士走村入戶、深入古民居、宗祠,歷時一年編撰而成;充分反映福建人民的價值追求
在連城縣四堡鄉馬屋村馬氏宗祠進行馬氏家訓調查,與馬氏長老們座談
福建能在全國首先編出這樣一本精彩的地方性家訓集,也因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提供了豐富的可選素材。
《福建家訓》的責任編輯林鼎華說:“家訓是文化的一個部分,從中可以看出福建的人文薈萃。”宋室南移之后,福建受到了朝廷的空前重視,在文化上也成為強省,被稱為“海濱鄒魯”,涌現出了各種各樣的人才,福建的朱熹也成為了我國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歷史上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朱熹”的說法。到了近現代,福建更是群星閃耀,林則徐、嚴復、林覺民、陳嘉庚、冰心……在政治、軍事、文學等各個方面都極有影響力。
“忠孝”、“耕讀”是特色
劉祖陛告訴東南快報記者,所有的家訓主體就是講“齊家”,而提倡“忠孝”、“耕讀”傳家是《福建家訓》的特色。
孝是為人的第一要義,在家訓中“要善事父母也”就被屢屢提及,而書中第二篇家訓,《蔡襄家訓》的第一句就是“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
同時,編輯團隊在編譯解讀時,還賦予這些家訓以契合時代要求的內容。如家訓中體現的“忠”,本為臣子對帝王的忠誠。朱熹家訓云“臣之所貴者,忠也”,而劉祖陛認為,這里的“忠”,在當今應解釋為“忠于職守,忠于事業”。
此外,福建的家訓還體現了不少“耕讀”傳家的思想,勉勵子孫勤奮向學。例如書中就收錄了朱熹手跡條聯“讀書起家之本”、王見川家訓《勉讀詩》、楊時家訓《勉勵歌》和《勸學》等。
本書的責編林鼎華說,在編輯過程中,他十分感動于家訓中強調“忠孝”、“耕讀”所表現出的對國家的忠誠,對民族文化的維護,和對后世子孫的愛護。
這些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優秀家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的文化品位和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的福建精神,對于運用福建文化和福建精神凝聚人民群眾愛家敬業、奉獻社會精神,推動建設“生態美、百姓富”的福建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5月25日,省方志委主任馮志農到永安市貢川鎮陳氏大祠堂征集陳氏族訓碑刻資料
書評
“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支撐推動,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潤涵養,離不開家庭這一社會細胞對文化文明的繼承傳揚。——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俞杰
訓以治家,訓以育人,訓以養德,是古人千年經驗的總結,是中華文化血脈積淀的提煉,也是提高個人修養、提升道德水準,做一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勤儉節約、自強不息、尊師重友的好市民的標準。福建雖處東南,其傳統家訓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光彩,匯聚入民族的價值洪流,“海濱鄒魯”是當之無愧的。——海峽文藝出版社林鼎華
編纂過程
集齊各方之力 費時頗久完成
中國歷史上素有訓以治家、訓以育人、訓以養德的傳統,《福建家訓》的編輯們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爬梳鉤沉,精選出了這些有代表性的關于立身、治家、處世、為學的經驗總結。
為此,這項編纂工作也是集各方之力完成的。為了此書,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照南多次組織協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馮志農主任與俞杰副主任做了大量組織協調工作,最后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完成。
其中,各級地方志編委會負責全省廣泛開展家訓收集工作。在《福建家訓》征集的過程中,他們不辭辛苦,走村入戶,既注重從地方文史資料、鄉賢著作中收集家訓,又積極走進鄉鎮、村莊、社區,挖掘有關家訓資料。
為收集龍海部分的家訓,龍海市方志委領導,親自帶隊,冒雨走訪,一條線索斷了便尋另一條,一位村民記不清情況了就找另一位,先后8次走訪4個村社,訪問村民20余人,參觀宗祠及古墓6處,拍攝大量實景照片、記錄不少珍貴資料,將文獻與文物相互比照,還原歷史原貌。
古代舊門窗鐫刻的《朱熹家訓》
漳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林雪芬為收集資料,在單位的資料庫里沒有找到就到圖書館里查找,有時還去不對外開放的藏館里找。由于時間較久,書籍保存的不是很完整,封面基本上都破損了,有些邊角都被蛀蟲咬過。由于藏書不外借,只能在圖書館大致將一整本書翻過,再摘取自己認為其中比較有意義的篇章,拿相機將其拍下,回到單位后再整理。如此多次,才完成資料的收取。
找到相關的資料后,便是整理。由于沒有文字資料,只能先將照片上的資料打成文字稿,最麻煩的地方是資料都是繁體字,而且都沒有標點。將繁體字整理成簡體字再加上標點符號,花費了不少的時間。整理出來后,便是翻譯了。按照先直譯再意譯的辦法,逐字逐句翻譯過去,有些翻譯后意思生硬,無法連貫的,再上網查找相關的典故,加深理解,再將他們串起來理順。如,林雪芬在整理和翻譯《女學自序》“風俗醇美,家室和平,鼎元將歌《關雎》、《麟趾》之詩,拜手稽首而揚其盛云。”時,結合前文的內容推斷“揚其盛云”中的“云”是作為句末語氣詞來處理得,這樣“揚其盛”就比較好理解了。
除了發動整個系統收集以外,省方志委還專門到省圖書館收集專題資料,在那里,他們找出了福建清代孟超然編寫的《家誡錄》,其中收錄了全國各地的家訓,自然也包括有關的福建的家訓,朱熹家訓就是從這本書中選出的。此外,《福建家訓》中唯獨的兩篇不屬于福建人的家訓也是從這本書選摘。編纂委員會編輯劉祖陛介紹,這兩篇家訓是《諸葛亮家訓》和《朱柏廬家訓》,它們分別留下了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由于這兩篇家訓影響比較大,又被收入福建人所編的書中,所以也選進了《福建家訓》。
雖然過程幾多艱辛,歷時一年才編撰完成。不過本書的責編,海峽文藝出版社的林鼎華說,在整理的過程中,編輯們也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增長了見識,并深深佩服前人的修養,從而也為福建富饒的文化遺產感到光彩。
東快記者林丹/文 圖由省方志委提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09三元開展“曬好家風好家訓”主題巡展活動
- 2014-09-28好家風好家訓,請您曬出來!
- 2014-09-26三明市開展“曬好家風好家訓”主題巡展活動
- 2014-08-22永定:《土樓祖訓》一書出版 美德家訓引共鳴
- 2014-08-20[我的家風]于博浩:我在家風家訓熏陶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