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描繪了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宏偉藍圖,已經被全國人民所矚目,也成為街談巷議的焦點。在筆者看來,這標志著用法治保護已經建立的道德高臺成為可能。
依法治國思路已經明析,用法治保護道德風尚成為可能。法律是規范人們言行的,即便出發動機再好,也要恪守法律法規。近年來,細心的社會公眾發現,網絡媒體的聲音正在成為左右人們視線的主要力量。特別是在一些大事件、特殊案例的炒作中,被綁架的道德好像脫離法治的保護,成為一些人隨意主宰事件發酵的“畫皮”。筆者從不否認道德的力量,但借用道德為晃子,披著道德的外衣,營個人之私欲,甚至實現不可告人的目的,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筆者認為,這種行為不僅中傷了道德的崇高,也損害了法治的權威,為善良的人們所不齒,也是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我們提倡尊老愛幼的良好社會風尚,而有些老年人只向社會要“尊老”的權利,卻不向社會履行“愛幼”的義務。例如:在公交車上,個別老年人逼迫他人年幼的孩子給自己讓座,不讓座反而破口大罵、拳腳相加,還口口聲聲嫌別人沒有道德;更有甚者,有的老年人竟然以身堵公交,罷車罷行,擾亂公共秩序。其實,這種綁架道德的做法,已經觸犯了相關法規。
法治立國藍圖的繪就,將有助于保護已經建立起來的道德高臺。把所有“人”的言行規范在法律的框架內,這是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進步,這種“人”涵蓋了自然人、法人等,包括了各種黨派在內的“人”,都要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都不能把個人利益、團體利益凌駕于法律之上。有了這樣的保證,我們就可以相信不會出現的怪現象:“好人”想當不敢當、“好事”想做不敢做。由此,給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帶上了“護身符”,加固了“防火墻”,更加有利于做好人、行好事的推廣普及,給“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增加了底氣。回想先前發生的“孩子被撞不敢救”、“老人摔倒不敢扶”等中傷道德的事件,如今我們應該相信,法治立國為道德建設提供了足夠的保障。同時還可以相信,在法治立國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的聲音會越來越清純,雜音也會越來越少,真正成為傳播新風尚、傳遞正能量的有效載體。
用法治保護崇德向善的好社風,既是理性的選擇,也是文明的標志。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有機結合,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叢勝日)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4建甌徐墩:文化節目送下鄉法治盛宴群眾享
- 2014-10-24實現依法治國的歷史跨越 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奮斗
- 2014-10-24新華社評論員: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奮斗
- 2014-10-22文明崛起的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