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誠然,文藝作品具有強烈的商品屬性,但更重要的是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承擔著文化傳播和社會服務的功能,這是由其的本質屬性決定的。
文藝產業的作用,不僅是看掙了多少錢,看舉辦了多少次文藝演出,更要看文藝產品能不能為社會提供感染人、啟發人、提升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等,助力國家和社會向上發展。
如果文藝作品的發展在市場化進程中放棄或者弱化優秀文化的引領功能,只注重經濟效益,不注重社會效益,背離了文藝的性質,發展也就有可能誤入歧途。只有注重社會效益,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藝事業才能健康發展。
在新中國60周年華誕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播出之后,曾引起強烈的反響。這部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大型政論紀錄片,以獨特的視角向國人展現了一幅幅振興圖強的全景畫面,汶川地震災區的群眾看到后,一度贊不絕口,很多人表示《復興之路》鼓舞了他們加快災后建設的信心。《復興之路》珍貴的文藝價值向給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達到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同時,《復興之路》在各大劇院展演共65場中,以平均上座率超過95%,觀眾超過10萬人次,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但是,注重社會效益,并不等于不要經濟效益。市場在文藝事業的發展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沒有市場就沒有文藝事業的大發展。如果文藝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市場上不受歡迎,經濟價值就無法實現,社會效益也就無從談起。優秀的文藝產品只有通過市場,轉化為廣大群眾所選擇、所認同的文化消費品,它所蘊涵的深刻思想和審美價值被廣泛接受和傳揚,才能實現文藝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周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