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八論“規矩”》很是火熱,這正切合的當下依法治國的大主題,“規矩論”出現得正是時候。在筆者看來,但凡人人守規矩,社會一定有秩序,而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一定也是一個文明的社會;反過來,一個文明有禮的社會一定少不了規矩,它是文明的嫁衣,有了它,社會才更體面,文明才有底氣。
什么是文明?我們可以用它的對立面“粗俗”來映襯,但更多的是通過感知來理解文明內涵,它包括傳統的家族觀念、社會信仰、法律制度、城市和國家等等一系列東西,而這一組文明事物的背后都離不開秩序的支撐。沒有秩序,人道淪喪,家風不古,國家崩潰,于是就沒了文明所依賴的基礎。而秩序就是我們俗稱的“規矩”,自古立國先立規,治家先有規,“無規矩不成方圓”,千年古訓,此處正堪用。國家文明源自于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試想,一個弱肉強食、恃強凌弱的社會,一個人人可以為所欲為、目無法紀的社會,如何讓人安貧樂道,如何讓社會創造力自由流動?如此,又何來文明?
小到人,規矩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規則。黃炎培先生給兒子的座右銘中有這樣四句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人若只有“外圓”,太沒原則,往往弄巧成拙,做人需要“內方”,即所謂的守規矩,這是做人的基礎原則。它與儒家“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一脈相承,是這個社會能夠走到今天的重要支柱。如黨員干部,要有遵守黨的紀律,要將規矩放在心中,工作中對事不對人,心中有“方”,才能尊重人民,苛責守道。再比如,誠信,這是人與與相處最基礎的規矩之一,凡有誠信的社會都不會太孤寂,因為信任里充滿愛。
大到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規范化的規矩,即便是小到一個自治村,尚需村規民約,國家需要規矩更是自不待言。國家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千頭萬緒需要理順,如果沒有一項嚴格的程序來約束治理國家的制度,就會出現亂立規律、亂定制度,就會脫離社會實際,制度只能成為一小部分人的福利設計,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管束制度制定的程序,這就是法律。法治規制頂層設計,讓國家治理更貼乎人性,更合民意,更全實際。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離開法律制度,而且社會發展到今天,法律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把文明打扮得靚麗嬌艷,更加惹人喜愛了。
“規矩”是文明的“嫁衣”,一國一家一社會,文明程度越高,越離不開“規矩”開道,它破除社會鼓噪,它整治社會不安,它讓社會奸邪避之不及,它讓和諧社會更添溫情,它就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守望者,它是文明的“嫁衣”。(徐云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7東山縣實施《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方案
- 2014-10-27分流游客加強勸導 福州沙灘公園不文明行為少了
- 2014-10-27廈門:旅游帶上"文明味兒" 收獲最美好的自己
- 2014-10-26分流游客加強勸導 福州沙灘公園不文明行為少了
- 2014-10-24湖里區政府機關食堂“小餐桌”帶動“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