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把依法治國列入中央全會主要議題。會議結束后,中央網信辦就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舉行多次座談會。中央網信辦主任魯煒在座談會中提出,“依法治網”要引導網民尊法守法,做“中國好網民”。(10月27日 《新京報》)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基調,開啟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篇章。以法律為準繩,法無授權不可為,黨委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全民依法辦事,形成“人人學法、知法;個個守法、護法”的良好氛圍,即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有力彰顯。
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法規作為維護社會正常運轉和公平正義的“平準”,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其普遍適用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互聯網也是其規范和調整的一部分,依法辦網、依法治網、依法上網理應成為自覺規范。
依法治網是民心所向。網絡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給人們帶來快捷便利的同時,諸如虛假信息、網絡侵權、虛假廣告、淫穢色情等負能量也隨之俱下,讓網民詬病頭痛。而一些利用網絡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不僅危及到網絡系統的安全,擾亂了網絡秩序,也影響到網民以及廣大普通民眾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公眾對依法治網的呼聲愈發強烈。
依法辦網是重要前提。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網上信息內容濫觴于提供渠道的電信運營商和附著的平臺載體,平臺提供商和通信運營商只有嚴格遵守《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嚴把審核關,防止“病從口入”,才能從根本上斬斷不良信息鏈,污濁的負能量才不會流入尋常網民家。
依法上網是應有之義。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民首先要堅守法律法規的底線,在從事互聯網活動中,時刻用法律法規的準則來衡量自己行為的是與非,做到不散步謠言,破壞社會穩定;不利用網絡欺詐他人,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網民應該滿懷崇高的社會責任感,遵守道德風尚底線和社會公共秩序底線,摒棄“唯恐天下不亂”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圍觀心態,不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特別是那些網絡大V,更應該心中有桿秤,做維護互聯網正常秩序的表率和網絡文明的使者。
互聯網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維護好、耕耘好這塊精神沃土,需要互聯網的管理者、網站主辦者以及廣大網民共守“法律底線”,不逾越雷池一步,攜手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綠色空間。(戎小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7吸收中華文明中的法治文化營養
- 2014-10-27法治社會讓網絡更清朗
- 2014-10-27讓法治成為網絡世界的信仰
- 2014-10-27法治化是“中國好網民”的肥沃土壤
- 2014-10-27讓文藝洋溢出法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