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耀征程 八閩物華新
——福建傳承弘揚古田會議精神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古田會議會址綠樹掩映,花木蔥郁。本報記者 黃如飛 通訊員 杭軒 攝
東南網11月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段金柱 鄭璜 嚴順龍)
秋日的閩西,陽光溫暖怡人。
彩眉嶺下,筆架山上,參天古木,郁郁蔥蔥,“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鮮紅大字在暖陽映照下熠熠生輝。青山之下,矗立著一座飛檐翹角、青磚黛瓦的古建筑,寧靜而圣潔,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古田會議會址。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會議通過了由毛澤東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確立了黨指揮槍和“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基本原則,成為建黨建軍的綱領性文獻。
“古田會議是我黨我軍建設史上的里程碑”,開啟了中國革命“成功從這里開始、勝利從這里開始”的光輝起點。從“古田會議”出發,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古田會議精神,成為我黨我軍的一面精神旗幟,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怕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始終踐行群眾路線,同人民群眾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這一段歷史,風云激蕩,氣壯山河。這一種精神,穿越時空,光照千秋。
古田會議召開至今已整整85年。85年來,在古田會議精神的激勵下,一代又一代八閩兒女繼承先輩遺志,薪火相傳,弘揚精神,為福建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不懈奮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
上杭縣古田鎮五龍村民俗文化廣場從2010年春節開始每天常態化演出,吸引了大量游客。本報記者黃如飛 通訊員 杭軒 攝
汲取精神力量
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
老區閩西,圣地古田。
1961年3月,古田會議會址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我省持續發力進行整修。從2004年開始,龍巖市投入上億元對會址進行了四期大規模整修,并對會址周邊的紅四軍司令部和政治部舊址、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作舊址協成店等也進行了維修。
古田會議紀念館也由小變大,擴充內容,豐富內涵,目前擁有文物1.2萬多件,是福建省庫藏文物最多的館。2003年11月,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成為我國首批10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2008年5月,古田會議紀念館獲評首批83個國家一級博物館之一。
走進現今的古田,一派生機勃發景象,整潔舒適,環境宜人。古田景區已經連點成線、成片,由單一的會議會址(廖氏宗祠)擴展為一個更為厚重的革命舊址群。古田會議會址綠樹掩映,花木蔥郁;古田會議紀念館,與會址遙遙相對,背靠青山,綠蔭匝地,環境清幽。
如今,每年都有逾100萬人次走進圣地古田,瞻仰緬懷。
人們在感悟中思考:怎樣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多次到上杭縣古田鎮調研考察,瞻仰古田會議會址,對在新形勢下繼承和發揚古田會議精神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
1989年12月17日,我省紀念古田會議60周年大會在古田舉行,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參加了會議。1996年5月5日,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龍巖調研農業農村工作時,專程到古田鎮,瞻仰會址,參觀紀念館。
1999年12月10日,古田會議70周年紀念大會在古田隆重舉行,時任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主持大會。2000年1月23日,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帶著黨中央、國務院對閩西老區人民的無比關愛,在古田會議舊址前進行了新千年的第一場演出,近5萬名老紅軍、老干部、老勞模及閩西各界群眾冒雨觀看了演出。習近平等省領導專門發賀信表示良好祝愿,希望弘揚古田會議精神,把老區建設得更美好。
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依然心系古田。2012年3月7日,習近平在京看望參加全國“兩會”的福建代表團時,希望福建大力弘揚古田會議精神,重視抓好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著力提高黨員干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不斷增強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牢記總書記的教導,福建省委傳承“古田會議永放光芒”接力棒,像重視經濟工作一樣重視黨建工作,像抓項目落實一樣抓黨建任務落實,在思想、組織、作風建設等方面持續加碼,拓寬度、增厚度,不斷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
在實踐中,我省堅持以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工作方法作為載體,重心向基層,創新探索出“168”農村黨建、“135”社區黨建、“三五”非公黨建、“1263”機關黨建等成功經驗,并涌現出詹夷生、詹紅荔、林丹等一大批先鋒人物,示范引領,帶動更多。
目前,全省各級普遍建立了以黨員為骨干力量的行政服務中心,為群眾辦事提供“一站式”服務;從1990年開始,省委、省政府連續24年每年實施一批為民辦實事項目,惠民利民效應不斷顯現;從2004年至今,整村推進扶貧開發,一大批鄉村舊貌換新顏……
緊緊依靠群眾,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古田會議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省將踐行群眾路線、改進工作作風與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緊密結合,從光輝的革命傳統中汲取營養和力量。
2013年8月6日至9日,在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中,省委書記尤權、省長蘇樹林等省領導赴上杭縣古田鎮、才溪鎮(原“才溪鄉”),瞻仰古田會議和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的舊址、紀念館,就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進行集中學習研討,溫故知新,洗禮心靈,深化認知,升華思想。大家深刻感受到,要進一步密切聯系群眾,改進工作作風,更好地推動福建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發揚優良作風
凝聚為民服務正能量
“哎呀嘞!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分田地,夜打燈籠訪貧農。哎呀嘞!蘇區干部好作風,真心實意為群眾。柴米油鹽都想到,問寒問暖情意重……”
80多年前,一曲閩西客家山歌,唱誦著蘇區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真情實意為民解憂紓困的優良作風。
從革命戰爭年代走來,黨的群眾路線在跨越歷史、面向未來的“趕考”中,“蘇區干部好作風”永駐八閩,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1989年7月19日中午,烈日當空,酷暑難耐。
壽寧縣下黨鄉文昌閣邊,崎嶇的山路上走來一群人。他們頭戴草帽,肩搭毛巾,風塵仆仆,汗透衣背。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
山路跋涉2個多小時,習近平一行才走到了這個遠近聞名的“五無鄉鎮”(無公路、無自來水、無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在村口的鸞峰橋上簡單就餐、稍息,習近平又進村入戶、訪貧問苦,當晚8點多才回到縣城。此后,習近平同志又兩次深入下黨鄉,現場辦公解難題。
習近平主政寧德期間,提出并實施“四下基層”工作制度;調任福州市委書記后,倡導“馬上就辦”工作作風;擔任福建省省長,他強調要時時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個字,為人民謀利益……
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習近平在閩工作期間生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彰顯了真摯深厚的為民情懷,這是留給福建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
2012年12月20日,省委書記尤權到任福建的第二天,就與省長蘇樹林一道下基層調研。隨后,又到訪寧德、平潭、福州等地,全省“走透透”。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阿盤是好人,為我們做了很多好事!”聽聞“阿盤書記”任職期滿,即將調回去,仙游縣蓋尾鎮后井村75歲的謝金煙老人一邊夸獎一邊抹眼淚。
原來,在3年的駐村時間里,省紀委下派干部陳盤以后井村為家,積極奔走,多方聯系爭取了上千萬元資金,把全村的泥土路鋪成水泥路,拆掉小學危樓蓋起漂亮教學樓,修了近2公里的防洪堤并加固了上游水庫堤壩……這些變化,全村百姓記在心里,“阿盤書記”要離開了,他們異常不舍。
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幫助落后地區擺脫貧困,2004年以來,我省先后選派了4批1.4萬名黨員干部到9150多個貧困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和陳盤一樣,駐村干部們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找資金、引項目、辦實事。走村入戶多了,連老百姓家的狗都不再對他們陌生,他們由此獲得了一個親切的綽號:“狗不叫”干部。
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評價說,踐行群眾路線的根本出發點和目標就是要增進干部和群眾的感情,福建推行的“駐村模式”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近年來,我省陸續出臺《推進領導干部“四下基層”工作的意見》等多項工作機制,重激勵,嚴約束。
縣市基層也在實踐中創新探索,福清市的“兼職委員”制度即是一例。他們從市直機關選派504名科級干部到村(社區)擔任“兼職委員”,不要求天天到村里,但必須完成“五個一”,包括每個月參加一次以上村里重大活動或會議,每年至少為村里解決一件反映突出的難事等。
過去,毗鄰東張水庫的鏡洋鎮東風村,囿于基礎條件和資金,守著水庫卻沒有自來水喝,886名村民生活用水長期依靠一口機井和山泉水解決,時有時斷。2013年7月,福清市經貿局副局長鄭文木兼任村黨支部委員后,奔走協調,爭取了數十萬元資金,于今年4月底修通了自來水,村民歡欣鼓舞。
踐行群眾路線,不僅面向群眾、服務群眾,同時也面向干部、錘煉干部。這也是面向未來的“趕考”征程中,讓干部歷練硬作風,提升為人民服務真本領的“必答題”。
在上杭縣才溪鎮,毛澤東主席當年撰寫了一篇《才溪鄉調查》。
近年,為修建途經才溪鎮的永武高速公路,需征用才溪鎮多個村的土地,但才溪村村民林開賢再怎么做工作就是不通,并發狠:“你們要是敢拆我的房子,我就死在這里。”才溪鎮黨委書記張偉林登門,被罵了出去,他又登門,先后15次,張偉林的真誠打動了林開賢,問題迎刃而解。
有人管張偉林叫“必到書記”,原因是他把多年做群眾工作的方法總結了一個“五必到”——項目咨詢必到、技術服務必到、重大村務必到、化解矛盾必到、突發事件必到。“在基層當干部,干部不到,困難更難了,我們就是要多登群眾的門,身到誠意到,總會找出好辦法。”他說。
像張偉林一樣,我省廣大干部踐行群眾路線,錘煉在基層,從人民群眾身上汲取力量,在謀事創業的實踐中提升本領,練就硬作風。
“蘇區干部好作風”活力四射,傳揚八閩……這種好作風帶動廣大干部重心向基層,凝心聚力,在推進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進程中干事創業,奮發有為。
光大先輩志業
建設“綠富美”新福建
85年前,革命先輩在古田創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基本原則,為的是中國革命的前途,為的是人民的幸福。新時期,賡續榮光,傳承圣火,更要把古田會議精神轉化為加快發展、改善民生的強大精神動力,讓老區人民和八閩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當年,閩西兒女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新時期,老區發展怎么樣,人民生活過得怎么樣,始終牽動著黨中央、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心。
老區要發展,首先要打開“山門”。修建一條通江達海的“鐵龍”,是閩西老區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夙愿。
1999年6月,在古田舉行的座談會上,謝畢真等老紅軍代表向中央領導動情建議,希望國家盡快批準建設貫穿原中央蘇區腹地的贛龍鐵路。時任省委副書記,后擔任代省長、省長的習近平等省領導,積極奔走,跑項目找資金,爭取最大支持。
2001年12月8日,注定是閩西人民永遠難忘的日子,因為夢想成真了:贛龍鐵路福建段正式破土動工。開工動員大會特地選在古田會議會址前舉行,時任省長習近平在致辭中說:“贛龍鐵路是黨中央和原中央蘇區人民的‘連心路’。”
2005年4月1日,全長290.1公里、總投資63.3億元的贛龍鐵路全線通車,很多老紅軍、老革命都流下激動的淚水。
從此之后,龍巖“天塹變通途”愈發提速。2012年6月29日,龍廈鐵路通車運營。山區龍巖邁進動車時代,也融入了特區廈門“1.5個小時經濟圈”,“山門”更加敞開,“山海交響”奏得更響。
與此同時,中央和省里出臺一系列惠及老區蘇區的利好政策。在中央層面,有“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時,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等參照執行中部地區政策,原中央蘇區縣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等等;在省一級層面,“五通工程”、“造福工程”等惠民工程持續實施。
為補齊福建經濟發展的“短板”,2013年9月,省委省政府統攬全局,出臺扶持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發展的政策,堅持“造血”與“輸血”結合、扶貧與扶智結合、自力更生與借助外力結合,推動各縣因地制宜走出發展新路。
登高望遠,生態優勢是福建發展最具競爭力的優勢。
早在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全國率先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構想。隨后,福建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較早推行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十多年接力傳承,一系列創新舉措守護了好山好水好空氣,讓福建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的省份:森林覆蓋率連續36年全國第一,主要河流水質、主要城市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優良……
“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我們的追求;殷實小康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同樣不是我們的目標。”省委書記尤權反復強調,必須把“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結合起來,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結合,這是應對環境承載壓力,追求更高人居品質的必然選擇,更是發展理念的升華:不僅追求發展的速度,追求GDP,更追求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追求綠色GDP。而且,著眼未來,寧可犧牲一點速度,也要守住環境和效益的門檻。
思路一轉天地寬。
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閩東屏南縣是福建平均海拔最高的縣份之一,森林覆蓋率76.4%,生態環境一流,境內擁有號稱“世界奇觀、天下一絕”的白水洋,但由于交通和資金制約,屏南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好山好水也沉寂無名。
近年來,屏南縣將目光瞄準獨特的山水環境,提出建設“高山特色經濟、生態旅游強縣”的發展思路,把旅游作為加快發展的主要抓手,十年來投資十多億元完善、提升了基礎設施。2013年,僅白水洋景區旅游人數就突破200萬人次,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產值占全縣GDP的1/3以上,屏南縣已成功從一個典型山區農業縣變身為生態旅游縣。
圣地古田,也在探索發展新路,原本不起眼的生態資源成了“綠色富礦”。
早在1991年,古田鎮就成為我國革命老區中第一個“億元鎮”。然而,這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的,以小水泥等為支柱的工業,帶來嚴重污染。“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顯然不能長久。古田人痛定思痛,全面關閉污染企業,同時挖潛紅色、綠色資源,發展休閑旅游業。
如今的古田鎮,大街小巷掛著紅色燈籠、門口插著紅色小旗的農家樂,隨處可見。“我們都沾了紅色旅游的光啦。”五龍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社長廖德秋說。2005年,他建起全村第一家紅色旅游農家樂休閑山莊,生意紅火,引得村民紛紛效仿,五龍村如今已發展成遠近聞名的生態旅游示范村。
在“紅色古田”感悟歷史,在“綠色古田”“生態古田”放松心情,休閑娛樂,“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和諧圖景正在古田展現。今年上半年,古田就吸引了超過84萬人的到來。
今年3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標志著福建的生態省建設由地方決策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福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起點,也是福建加快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機遇。
更高起點再出發,福建正在加快建設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新征程上,秉持“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理念,昂然前行。
歲月如歌,精神永恒。
85年前,《古田會議決議》奠定“思想建黨、政治建軍”,“黨指揮槍”引領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85年來,八閩大地,全省上下傳承革命圣火,弘揚古田會議精神,抓發展,惠民生,一步一個腳印,革命老區和全省各地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細數風流看今朝。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八閩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弘揚古田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結合,再譜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新篇章,把革命先輩們為之奮斗的事業發揚光大。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7永遠的生命線 寫在古田會議召開85周年之際
- 2013-02-25《古田會議》入選第七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名單
- 2012-11-12古田:做強古田會議品牌 爭創5A級旅游景區
- 2012-10-16“豐碑·軍魂”主題雕塑在古田會議紀念館落成揭幕
- 2012-08-15上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培養品學兼優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