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鄉鎮單位與學村學校少年宮共建。各鄉鎮單位根據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盡最大能力,在資金和物質上對當地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給予幫扶,如,中山鎮文化站利用老干部擅長民樂的特點對中山鄉村學校少年宮進行藝術幫扶;武平漢劇團與萬安鄉村學校少年宮結對,把客家漢劇帶入校園;武東鄉爐坑村與武東鄉村學校少年宮結對,請民間藝人把傳統船燈藝術帶入校園。鄉村單位的積極參與激勵著師生開設鄉村學校少年宮的積極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同時,文明辦將雙方結對情況列入各級文明單位(村鎮、學校)的創建工作的考評。
4.文明單位與文明企業共建。由各級文明單位與全縣規模企業共建共創,共建內容突出文明單位服務企業發展,提升企業對縣域經濟發展貢獻,培育企業社會責任感,加強企業文化和誠信建設、安全生產管理等方面內容。對文明企業的考評參照文明單位考評要求,實行屆期制,三年組織考評一次,命名表彰一次,長期開展。
5.文明單位與文明商戶共建。由各級文明單位(學校、社區)與全縣各類食品批發、零售市場、集貿市場、超市、商場、食品店等食品經營主體中開展文明誠信星級評定活動,弘揚“文明經商、誠信經營”理念。共建內容以保障武平縣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為目標,強化日常規范監管,推進完善經營者自律體系,健全和落實食品安全監管各項制度,積極構建長效監管機制,切實維護食品市場秩序。
6.文明交通共建。各單位成立文明交通志愿服務隊,根據交警大隊安排分路段開展文明交通勸導活動;交警大隊根據各單位的而要定期開展文明交通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宣傳教育活動,加強機關單位車輛文明行車管理,提升市民文明交通意識。通過多部門聯合開展一系列交通秩序整治,規范武平縣交通管理,提高市民文明交通意識。
7.軍警民共建。全縣各級文明鄉鎮(社區、學校)與駐武部隊共建活動。共建內容突出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鄉鎮(社區、學校)幫扶駐武部隊發展,與駐武部隊共同開展軍事訓練活動;軍警民開展國防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基層活動。
三、存在問題:
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由于各種歷史的、現實的原因,存在著一些與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問題與現象。主要體現在:
1.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期性與領導任期短期性的矛盾。當前,一些農村干部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期性、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注重短期效應,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軟的、虛的,做起來難度大、見效慢,不能立竿見影,只有物質文明才是硬的、實的、摸得著、看得見,一俊遮百丑。在具體操作上,號召多、落實少,過問經濟工作多,過問精神文明建設少。
2.建設資金缺口大與農村日益發展的需求的矛盾。因鄉村點多面廣,新農村建設內容多,范圍廣,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各級文明單位經濟狀況不同,單靠一個單位的支持一個鄉村的發展顯然勢單力薄,力不從心,資金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城鄉共建發展的“瓶頸”,嚴重制約著鄉村的發展。而一些效益好的單位,成了各鄉村掛鉤的“香餑餑”。
3.落后的科教文化設施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有的鄉鎮、村由于受經濟條件制約,精神文明建設硬件投資少、陣地少、設施老化,無法發揮作用,一些鄉村的文化活動場所形同虛設,沒有開展正常的文化活動,一些設施雖然投入,但因無人管理,造成半癱瘓狀態。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不甘心寂寞的業余生活,不安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在無處可去,無處可玩的情況下,一些黃、毒、賭不健康的東西乘虛而入,侵蝕著人們的思想,腐蝕著人們的意志,使一部分意志薄弱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4.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薄弱。由于舊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在農村仍占有相當市場;自給自足,小富即安,輕視科學,信神信命不信人,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等思想仍然存在;有些農民不以貧為恥,反以貧窮而心安理得,說什么“富在外不如窮在家”的守土觀念,抱著“半年閑、半年忙、完了糧、自在王”的思想不放,有的地方還成立了建廟委員會發號施令,在某些程度上有凌駕農村基層之上勢頭;甚至出現遺棄虐待老人、見傷遇死不救、侵吞集體財產和制售假貨、以次充好、巧取豪奪的現象。少數農民常常因田邊、地頭、家庭瑣事大動干戈,亂砍濫伐,打架斗毆,破壞盜竊水利設施和通訊設施的現象屢禁不止。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競爭、文明、效益等觀念大相徑庭。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