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流于形式。鄉鎮精神文明基本上無人問津,文明辦處于“三無狀態”(即無工作人員、無經費、無辦公室),少數農村黨支部軟弱渙散,有的甚至處于癱瘓和半癱瘓狀態,嚴重影響基層黨組織在人民群眾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戰斗力的發揮。一些農村基層干部業務能力不適應需要,有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不懂得如何將精神文明滲透到經濟建設中去,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插不上手,說不上話,使不上勁,只會老一套,不會新道道,出現了“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適用,硬辦法不能用,軟辦法不頂用”的現象,工作感到無所適從。還有些從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層干部由于受人、財、物的制約,日常工作中處處要求人、事事求于人,因此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四、下步舉措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以群眾樂于接受、喜聞樂見的活動為載體,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要求,增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效。
1.加強組織領導建設,齊抓共建文明村鎮。俗話說,“老大難、老大難,老大一抓就不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好不好,關鍵看領導。各鄉鎮要建立一個堅強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設領導班子和文明辦主體的工作班子,把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落實到人。鄉鎮黨委、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對精神文明活動的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檢查、評比和表彰。要改進方式,不搞“大轟隆”、“一陣風”,興師動眾,無實際內容的檢查,不增加農民的負擔,有效避免形式主義和突擊應付的被動狀況,工作要靠平時,平時要抓好基礎,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向前進。必須搞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特別是黨支部、村委會的建設,使之成為能夠帶領農民進市場、奔向小康生活,進行“三個文明”建設的堅強領導核心。同時,充分發揮村委會、民兵、婦聯、共青團組織以及公民道德建設協會、老年協會等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形成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各基層組織協調運行,民主管理新體制,形成強大合力,做好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健康、進步的文化生活占領農村的意識形態陣地,使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真正進村入戶。
2.加強村鎮規劃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環境面貌反映著一個村鎮的外部形象和文明程度,各鄉鎮要堅持貫徹落實“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把加強農村環境建設作為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進一步加強村鎮建設改造的領導和指導,加快農村集鎮建設和新村建設,并結合村鎮建設改造,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陣地和隊伍建設好。目標和規劃起碼應包含思想教育、教育普及、科技推廣、文化娛樂、衛生環境、村鎮建設、計劃生育、治安秩序、社會新風等方面的內容。各鄉鎮和掛鉤共建幫扶單位應從實際出發,統一考慮,科學安排,實化量化,分步實施,不因領導變換而改變。
3.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構筑新時期精神支柱。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必須加強對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強組織建設,堅決扭轉農村基層思想道德弱化的現象。要從農村的實際和農民的特點出發,抓住農民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一些方針政策,進行有的放矢的宣傳教育。要充分發揮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的榜樣與示范作用,加強艱苦奮斗、勤勞致富教育,互助友愛的社會公德教育,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20字(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引導農民既要講物質利益,更要講思想風格,既要講自主經營,更要講原則規范,既要講勤勞致富,更要講顧全大局,積極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力量。
4.加強科教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綜合服務。精神文明為農民進市場,建新村服務,要幫助農民了解市場經濟,提高參與競爭的能力,解決存在困難和問題。如幫助村組干部學習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學習有關財政金融、外經外貿、工業商業以及市場管理等知識,使他們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以及較強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決策能力,能夠帶領群眾選準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好路子;對廣大農民群眾可進行農機農技、家禽家畜、水產養殖、園林園藝等技術培訓,內容要實用實效,使科技知識進入千家萬戶,讓廣大農民靠科技致富。重視農業科技的普及、研究、推廣和應用,實施科技興農戰略,認真組織實施《農業科技推廣法》,重點發展一批科技示范點、重點戶,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使他們成為農村科技進步的骨干力量。要適應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依據本地資源、資金、技術、生產條件等實際情況,創造條件,努力發展產、供、銷一條龍企業,向市場化進軍,引導農業產業化,向訂單農業方向發展。
5.加強文明活動載體建設,吸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實踐證明,要擺脫精神文明建設的被動局面,克服虛而不實,空對空的毛病,就必須精心選好精神文明建設的活動載體,運用多種形式,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農民參與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載體的選擇,要做到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結合,要為廣大農民提供實惠,給農民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這樣群眾才能有參與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不要搞形式主義,做勞民傷財的無用功,這樣引起群眾的不滿意,產生消極影響。(中共武平縣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