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1月6日訊(通訊員:劉建奎)武平縣位于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是革命老區縣、中央蘇區縣。全縣17個鄉(鎮)、5個居民委員會、214個行政村。2011年12月,被評為第三批“全國文明縣城”,武平縣以此為契機,以“全國文明縣城創建”為龍頭,在全縣各級各部門、各級文明單位中深入開展“七項共建”創建活動,打造“美麗鄉村”,全面提升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一、主要成效:
活動開展以來,在各級各部門和駐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縣新建精神文明活動中心15個、“三農服務中心”15個、“農民之家”或綜合文化室152個,農家書屋214家,鄉村學校少年宮17所,鄉鎮心理健康輔導站17所,涌現出一批云中村礤(城廂鎮云礤村)、朝上嶺家(中堡鎮朝嶺村)、林中果鄉(東留鄉新聯村)、尊老敬賢村(湘店鄉湘洋村)等20個美麗鄉村。村中精神文明活動中心設施完善,民居建筑立面改造,村莊環境整潔,觀光亭、垃圾中轉站、路燈、景觀綠化、污水處理等設施齊全,打造了現代“田園風光”新農村景象,成了人氣最旺的群眾集散地,基本滿足了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需求。民眾逐步形成崇尚科學文明、尊老敬賢、明禮誠信的濃厚氛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喜人的局面。
“七項共建”創建活動為推動武平縣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使武平縣各項事業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不少工作“全省有位、全國有名”,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好評。三年來,武平縣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綠化模范單位”、 “國家林下經濟示范縣”、“中國生態旅游大縣”、“全國金融生態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典型縣”、“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等9項國家級殊榮和“省園林城市”、“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省知識產權強縣”、“省衛生縣城”、“省雙擁模范城”、“2012年度教育工作先進縣”等5項省級榮譽。
?二、主要做法:
武平縣加強對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引導,積極改革創新精神文明活動載體,著力培育精神文明建設典型,主實施“七項共建”:
1. 文明單位與鄉村共建。根據縣文明委的統一安排,在全縣開展文明單位掛鉤幫扶文明村(居)。文明單位對所掛鉤村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行整體幫扶,包括環境整治、綠化美化、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精神文明陣地等方面。幫扶具體內容為“五個一”,即幫助所掛村發展一個產業、建設一個精神文明活動陣地、建立一個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打造一條文明生態示范路、發展一支民間文化隊伍。縣文明委建立健全文明單位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和考評、監督和動態管理機制,融合資源、互聯互動、支持幫扶。
2. 文明單位與宣傳媒體共建。在縣電視臺開設“文明之窗”專欄,由文明單位與電視臺每周制作一期創建節目,到目前為止,共制作共建節目84期。同時,完善武平之窗網站“文明建設”網頁建設,對全縣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行深入持久宣傳報道。宣傳內容包括全國文明縣城創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社會志愿服務、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等方面內容,突出精神文明共建活動中先進典型、先進經驗,曝光不文明的行為和現象。
3.鄉鎮單位與學村學校少年宮共建。各鄉鎮單位根據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盡最大能力,在資金和物質上對當地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給予幫扶,如,中山鎮文化站利用老干部擅長民樂的特點對中山鄉村學校少年宮進行藝術幫扶;武平漢劇團與萬安鄉村學校少年宮結對,把客家漢劇帶入校園;武東鄉爐坑村與武東鄉村學校少年宮結對,請民間藝人把傳統船燈藝術帶入校園。鄉村單位的積極參與激勵著師生開設鄉村學校少年宮的積極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同時,文明辦將雙方結對情況列入各級文明單位(村鎮、學校)的創建工作的考評。
4.文明單位與文明企業共建。由各級文明單位與全縣規模企業共建共創,共建內容突出文明單位服務企業發展,提升企業對縣域經濟發展貢獻,培育企業社會責任感,加強企業文化和誠信建設、安全生產管理等方面內容。對文明企業的考評參照文明單位考評要求,實行屆期制,三年組織考評一次,命名表彰一次,長期開展。
5.文明單位與文明商戶共建。由各級文明單位(學校、社區)與全縣各類食品批發、零售市場、集貿市場、超市、商場、食品店等食品經營主體中開展文明誠信星級評定活動,弘揚“文明經商、誠信經營”理念。共建內容以保障武平縣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為目標,強化日常規范監管,推進完善經營者自律體系,健全和落實食品安全監管各項制度,積極構建長效監管機制,切實維護食品市場秩序。
6.文明交通共建。各單位成立文明交通志愿服務隊,根據交警大隊安排分路段開展文明交通勸導活動;交警大隊根據各單位的而要定期開展文明交通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宣傳教育活動,加強機關單位車輛文明行車管理,提升市民文明交通意識。通過多部門聯合開展一系列交通秩序整治,規范武平縣交通管理,提高市民文明交通意識。
7.軍警民共建。全縣各級文明鄉鎮(社區、學校)與駐武部隊共建活動。共建內容突出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鄉鎮(社區、學校)幫扶駐武部隊發展,與駐武部隊共同開展軍事訓練活動;軍警民開展國防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基層活動。
三、存在問題:
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由于各種歷史的、現實的原因,存在著一些與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問題與現象。主要體現在:
1.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期性與領導任期短期性的矛盾。當前,一些農村干部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期性、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注重短期效應,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軟的、虛的,做起來難度大、見效慢,不能立竿見影,只有物質文明才是硬的、實的、摸得著、看得見,一俊遮百丑。在具體操作上,號召多、落實少,過問經濟工作多,過問精神文明建設少。
2.建設資金缺口大與農村日益發展的需求的矛盾。因鄉村點多面廣,新農村建設內容多,范圍廣,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各級文明單位經濟狀況不同,單靠一個單位的支持一個鄉村的發展顯然勢單力薄,力不從心,資金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城鄉共建發展的“瓶頸”,嚴重制約著鄉村的發展。而一些效益好的單位,成了各鄉村掛鉤的“香餑餑”。
3.落后的科教文化設施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有的鄉鎮、村由于受經濟條件制約,精神文明建設硬件投資少、陣地少、設施老化,無法發揮作用,一些鄉村的文化活動場所形同虛設,沒有開展正常的文化活動,一些設施雖然投入,但因無人管理,造成半癱瘓狀態。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不甘心寂寞的業余生活,不安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在無處可去,無處可玩的情況下,一些黃、毒、賭不健康的東西乘虛而入,侵蝕著人們的思想,腐蝕著人們的意志,使一部分意志薄弱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4.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薄弱。由于舊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在農村仍占有相當市場;自給自足,小富即安,輕視科學,信神信命不信人,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等思想仍然存在;有些農民不以貧為恥,反以貧窮而心安理得,說什么“富在外不如窮在家”的守土觀念,抱著“半年閑、半年忙、完了糧、自在王”的思想不放,有的地方還成立了建廟委員會發號施令,在某些程度上有凌駕農村基層之上勢頭;甚至出現遺棄虐待老人、見傷遇死不救、侵吞集體財產和制售假貨、以次充好、巧取豪奪的現象。少數農民常常因田邊、地頭、家庭瑣事大動干戈,亂砍濫伐,打架斗毆,破壞盜竊水利設施和通訊設施的現象屢禁不止。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競爭、文明、效益等觀念大相徑庭。
5. 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流于形式。鄉鎮精神文明基本上無人問津,文明辦處于“三無狀態”(即無工作人員、無經費、無辦公室),少數農村黨支部軟弱渙散,有的甚至處于癱瘓和半癱瘓狀態,嚴重影響基層黨組織在人民群眾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戰斗力的發揮。一些農村基層干部業務能力不適應需要,有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不懂得如何將精神文明滲透到經濟建設中去,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插不上手,說不上話,使不上勁,只會老一套,不會新道道,出現了“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適用,硬辦法不能用,軟辦法不頂用”的現象,工作感到無所適從。還有些從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層干部由于受人、財、物的制約,日常工作中處處要求人、事事求于人,因此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四、下步舉措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以群眾樂于接受、喜聞樂見的活動為載體,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要求,增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效。
1.加強組織領導建設,齊抓共建文明村鎮。俗話說,“老大難、老大難,老大一抓就不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好不好,關鍵看領導。各鄉鎮要建立一個堅強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設領導班子和文明辦主體的工作班子,把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落實到人。鄉鎮黨委、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對精神文明活動的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檢查、評比和表彰。要改進方式,不搞“大轟隆”、“一陣風”,興師動眾,無實際內容的檢查,不增加農民的負擔,有效避免形式主義和突擊應付的被動狀況,工作要靠平時,平時要抓好基礎,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向前進。必須搞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特別是黨支部、村委會的建設,使之成為能夠帶領農民進市場、奔向小康生活,進行“三個文明”建設的堅強領導核心。同時,充分發揮村委會、民兵、婦聯、共青團組織以及公民道德建設協會、老年協會等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形成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各基層組織協調運行,民主管理新體制,形成強大合力,做好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健康、進步的文化生活占領農村的意識形態陣地,使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真正進村入戶。
2.加強村鎮規劃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環境面貌反映著一個村鎮的外部形象和文明程度,各鄉鎮要堅持貫徹落實“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把加強農村環境建設作為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進一步加強村鎮建設改造的領導和指導,加快農村集鎮建設和新村建設,并結合村鎮建設改造,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陣地和隊伍建設好。目標和規劃起碼應包含思想教育、教育普及、科技推廣、文化娛樂、衛生環境、村鎮建設、計劃生育、治安秩序、社會新風等方面的內容。各鄉鎮和掛鉤共建幫扶單位應從實際出發,統一考慮,科學安排,實化量化,分步實施,不因領導變換而改變。
3.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構筑新時期精神支柱。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必須加強對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強組織建設,堅決扭轉農村基層思想道德弱化的現象。要從農村的實際和農民的特點出發,抓住農民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一些方針政策,進行有的放矢的宣傳教育。要充分發揮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的榜樣與示范作用,加強艱苦奮斗、勤勞致富教育,互助友愛的社會公德教育,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20字(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引導農民既要講物質利益,更要講思想風格,既要講自主經營,更要講原則規范,既要講勤勞致富,更要講顧全大局,積極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力量。
4.加強科教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綜合服務。精神文明為農民進市場,建新村服務,要幫助農民了解市場經濟,提高參與競爭的能力,解決存在困難和問題。如幫助村組干部學習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學習有關財政金融、外經外貿、工業商業以及市場管理等知識,使他們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以及較強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決策能力,能夠帶領群眾選準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好路子;對廣大農民群眾可進行農機農技、家禽家畜、水產養殖、園林園藝等技術培訓,內容要實用實效,使科技知識進入千家萬戶,讓廣大農民靠科技致富。重視農業科技的普及、研究、推廣和應用,實施科技興農戰略,認真組織實施《農業科技推廣法》,重點發展一批科技示范點、重點戶,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使他們成為農村科技進步的骨干力量。要適應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依據本地資源、資金、技術、生產條件等實際情況,創造條件,努力發展產、供、銷一條龍企業,向市場化進軍,引導農業產業化,向訂單農業方向發展。
5.加強文明活動載體建設,吸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實踐證明,要擺脫精神文明建設的被動局面,克服虛而不實,空對空的毛病,就必須精心選好精神文明建設的活動載體,運用多種形式,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農民參與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載體的選擇,要做到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結合,要為廣大農民提供實惠,給農民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這樣群眾才能有參與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不要搞形式主義,做勞民傷財的無用功,這樣引起群眾的不滿意,產生消極影響。(中共武平縣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