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勝華將公益融入工作與生活中
從泉州到青海,從沿海到高原,連續七年,胡勝華堅持到甘肅、青海支教。為了幫助當地的孩子,她還發動了家人和朋友捐款捐物,甚至在自己經營的咖啡館里發起公益活動,客人每消費一杯咖啡,她就捐贈一元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昨日,記者走進其位于市區九一街的Ud咖啡館,就著一杯咖啡,感受寒冬里的一片溫暖。
□記者王麗虹 陳小陽 實習生紀振宇 文/圖
緣起西藏公益行
一切開始于2007年的夏天,當時28歲的胡勝華偶然聽朋友說起,要組織一場西北行公益活動,自駕到拉薩一所福利院送溫暖,于是她主動提出一起去。“20多輛車載著文具、衣服等物資前往拉薩。”胡勝華回憶,福利院里有200多個孩子,部分是殘疾兒童,這給她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從拉薩回來的路上,她遇到了一個女孩,對方的善舉深深觸動了她的心靈,讓她產生了長期做公益的想法。“當時我們到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有幾名自愿者在那里自發保護藏羚羊。”她說,幾名男志愿者每天開著車在保護區里巡邏,一名女志愿者則留在保護站收集整理資料。這位20多歲的女孩之前在上海工作,但她放棄高薪,毅然辭職到可可西里當起一名志愿者。
胡勝華的腦海里始終記得與女孩的初次相見,靜悄悄的保護站里,一位美麗的女孩獨自一人抱著一本書坐著。走近一看,她卻發現,女孩的嘴唇干裂得很厲害,頭發似乎很久沒洗,身上的衣服有些臟,“這樣一個大城市來的漂亮女孩,能忍受那樣艱苦的條件,在荒無人煙的可可西里做一名志愿者,她的行為很震撼我的心。”
支教體驗到孩子艱辛
2008年暑假,通過在蘭州的一位朋友推薦,胡勝華與姐夫、朋友三人組織了一批書籍、舊衣服送到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一所偏遠小學,并在學校當起了老師。
支教生活讓胡勝華感受到當地孩子學習生活的艱辛。當地用水很緊張,生活用水需要用驢子運到學校,水看起來還黃黃的,有輕微潔癖的她為此堅持了一周多沒洗澡;有段時間,她手臂瘙癢難耐,整晚整晚睡不著,后來實在受不,只好到蘭州一家醫院治療,才知道是當地一種看不見的虱子所致。此后的三年暑假,她仍堅持到這所學校支教,“甘肅、青海等地的冬天很冷,當地的學校不放暑假,只放三個月寒假。”
2012年暑假起,在朋友拉克加的介紹下,胡勝華和一位朋友到青海共和縣一所孤殘學校支教。“學校里有60名孩子,多數是孤殘兒童,生活費都是募集來的。”她說,孩子們的生活很苦,一天三餐都吃面條,每天都要到附近的河里提水。
帶動家人朋友做公益
上周,為了幫青海的孩子們募集生活費,胡勝華在朋友創辦的英語培訓學校元旦晚會上發起義賣餅干活動。許多家長踴躍捐款,募集到的5000多元善款都已寄到學校。為了制作義賣餅干,她和咖啡館里的員工連續幾天加班,每天制作餅干到凌晨兩三點。
多年默默做公益,令胡勝華感動的是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連續幾年暑假把孩子扔在家,丈夫卻從來沒有怪過我一句。”胡勝華感動地說,2010年至今,她發起的募捐舊衣服活動得到許多朋友的支持。曾經有一位朋友在單位發起募集舊衣服的活動,募集到整整四車舊衣服。許多朋友把舊衣服送到咖啡館,她則與朋友利用自家的洗衣機清洗衣服,部分衣服寄到貧困學校,部分無用的衣服則制作成拖把、墊子等,賣掉的錢再捐給學校。
令她更欣慰的是,去年暑假她帶女兒到青海支教,回來后女兒變得懂事許多,不但主動捐出零花錢,還與幾個同學到超市義賣布娃娃。女兒所在班級的班主任也主動聯系她,希望今年暑假一起到青海支教。
“公益不見得非要一擲千金,其實每個人都獻出一點點愛心,積少成多,積聚的力量就能幫助更多的人,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溫暖。”胡勝華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1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隊伍介紹
- 2014-10-17莆田學院青年志愿者開展支教活動 綻放青春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