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村規民約,普及垃圾分類觀念,減少源頭六成以上的處理量,處理方式不再簡單粗放
余源村保潔員肖流珠告訴記者,現在她的工作量減少許多,每天大概只有“一個板車”的垃圾,約200公斤。她計算過,往年村里的日垃圾處理量約為500公斤,現在大約減少了六成以上。
這其中的奧秘在哪?村干部周秋蘭帶記者繞村走了一圈。原來,村里去年3月新安裝了30個垃圾桶,覆蓋每個角落,其中10個還是分類垃圾桶。記者看到,放置不可回收物的垃圾桶和放置可回收物的垃圾桶上都分別標明了廢棄物種類。實行垃圾分類處理后,日垃圾處理量明顯減少。村民先自行消化了部分可回收垃圾,約100公斤;再經過肖流珠分類處理,又回收垃圾約200公斤。這樣,只有約200公斤的不可回收垃圾需焚燒或無害化填埋處理。農村家庭居住比較分散,實行垃圾分類后,不僅減少了處理總量,也減少了處理成本。
周秋蘭說,讓村民們樹立垃圾分類觀念,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分類垃圾桶出現時,在這個小山村掀起了不小風波。大家習慣了將垃圾隨手一扔,沒人搭理這些分類垃圾桶,認為中看不中用,許多村民對此議論紛紛。為了讓垃圾分類觀念深入人心,村里每逢村民開會,都要抽出時間讓大家觀看相關視頻;村民代表及村干部也常常上門,發放宣傳單。
除此之外,余源村還用了兩種“土辦法”。去年8月,村里出臺了新的村規民約,將垃圾處理細節寫入第七條,并在人流量大的村部、小賣部張貼。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凝聚共識,村民更易于接受。而且,村里還組織了18人的老年志愿者服務隊。老人身體力行,不僅帶頭進行垃圾分類,還經常到路邊、河岸揀拾啤酒瓶、飲料瓶,讓村里的后生看了臉紅。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都守規矩多了。
對于不可回收的垃圾,村里昔日主要靠鄉里統收統運,但是相距較遠,運營成本高,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為了解決該問題,去年10月,該村投資兩萬元,新建了1座垃圾焚燒爐,日垃圾處理能力可達2噸。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1小袋鼠行動垃圾不落地 廈門海滄再添“沃土”
- 2015-01-04向車外亂扔垃圾之“病”要早治
- 2015-01-04寶龍廣場美食節垃圾遍地 保潔員一天掃出百余桶
- 2014-12-22織緞巷每天20多個垃圾桶進小巷 噪聲和臭味擾民
- 2014-12-22福州鼓樓一拆遷工地變垃圾場 廢舊家具"騎"上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