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參與,才能形成治理合力
東南網1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農村垃圾治理經費缺乏,方法簡單粗放,而且常常陷于“政府干、百姓看”的尷尬處境。垃圾得不到有效治理,造成農村環境臟亂差。針對農村垃圾治理難題,將樂縣探索出一套長效機制,推行一年多,取得了實效。
目前,農村生活垃圾5年專項治理工作已經展開,全國90%村莊的生活垃圾得到處理。做好這項工作,無論是經費還是機制等方面,都需要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但如果還是政府干、群眾看,工作量大,大包大攬也做不好。另外,這樣也容易陷于自說自話的境地,老百姓滿意度不得而知。
治理“垃圾圍村”,關鍵是如何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將樂縣余源村垃圾治理工作的亮點正在于調動了村民的參與熱情,讓群眾出少量的錢,卻讓他們的責任心爆棚。村民們出了錢,“嗓門”大,管住了自家“門前雪”,也管住他人“瓦上霜”。
管不管他人“瓦上霜”,考量的是公德問題。“差序格局”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自己人”和“他人”涇渭分明,造成了重私德、輕公德的弱點。農村垃圾治理,除了“小家”,還有各家各戶共有的“大家”。而要改變固有的落后觀念,并非易事。
但是,看似根深蒂固的觀念卻在5元錢的作用下發生轉變,看似意外,卻也在理。首先,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講究生活質量,誰也不愿住在垃圾如山的環境中,誰也不愿與蚊蟲為伍。因此,垃圾治理是大家的共同心聲。其次,這是一種更有效的讓群眾參與鄉村衛生治理的方式。以往,村民參與鄉村衛生治理的方式有時流于形式,不能長久;如今,鼓勵村民以繳費形式參與治理,增強他們的集體認同感和責任感,大家都是其中一員,誰也不愿落后,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他們的自治活力。
當然,繳費不是重點。比如,將樂縣農村困難家庭的相關費用,可由村集體補貼;邵武市桂林鄉等地還嘗試新做法,如果家庭保潔工作做得好,不僅退還所交費用,還獎勵同等數額的獎金。重中之重是,讓群眾都參與進來,形成政府、群眾多方參與的治理格局,才能形成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
?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1小袋鼠行動垃圾不落地 廈門海滄再添“沃土”
- 2015-01-04向車外亂扔垃圾之“病”要早治
- 2015-01-04寶龍廣場美食節垃圾遍地 保潔員一天掃出百余桶
- 2014-12-22織緞巷每天20多個垃圾桶進小巷 噪聲和臭味擾民
- 2014-12-22福州鼓樓一拆遷工地變垃圾場 廢舊家具"騎"上墻